“每天堅持去圖書館的小雀躍”“很神奇,每次的黑板都特別符合那一天的心境”……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門前,一塊看似尋常的小黑板,成了校園里一方別致的存在。總有人為它駐足、留影,甚至畢業多年后,手機相冊里仍珍藏著它的照片。在第34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塊小小的黑板,如何用文字錨定心靈。
文字雖無聲,卻充滿力量。不論是在開學期末、季節更替或傳統佳節等時間節點,還是在情緒的低谷時,師生都可以在小黑板上得到心靈的慰藉,這讓小黑板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心靈盲盒”。
在開學季,它說:
“最好的期待是未來可期”
“最好的相遇是開學有你”
在中秋節,它說:
“明月入懷”
“遠近皆安”
使漂泊的心,找到歸巢般的寧靜。
在考試周,它說:
“六月的風,考試的你”
“愿風擁著你,踏入一方美好”
讓緊繃的神經悄然舒緩幾分。
當你在夜色中
踏出圖書館的大門時
你會看到它說:
“我把我的足跡,像圖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融進了,我的生命”
當你在陰霾中
渴望尋找向上的力量時
你會看到它說:
“云中圣者擂鼓,漁船縫紉大海”
“請沿地平線折疊此刻”
“讓玉米星星在一起”
當你在困頓中
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時
你會看到它說:
“從此,我不再希求幸福”
“我自己便是幸福”
“凡是我遇見的我都喜歡”
“一切都被接受”
誰是神秘的“板書俠”?
這些精準“狙擊”情緒的文字,源于一群神秘的“板書俠”。他們來自不同院系,因熱愛與觸動聚首,默默承擔起傳遞溫暖的責任。
圖書館江穎盈老師(右一)和小黑板板書團隊們
2022級教育學部教育管理學專業的張樂初遇小黑板,是在一個尋常的下午。從圖書館走出,隨意抬頭一瞥,卻被黑板上的一句話拽住了腳步——“悶聲耕作,春天看得見。”悄然間的共鳴,給她一種奇妙的觸動。自那以后,每次經過圖書館,她都習慣性地抬頭尋找黑板上的新句子,仿佛與它有了一場無聲的約定。“漸漸地,我也想在這塊小小的黑板上留下些什么,傳遞溫暖和力量。很開心的是,在聯系圖書館老師后,被非常熱情地邀請加入了書寫隊伍。”
作為理工科學生,2024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陳禹霏初識小黑板便被其文字俘獲。成為“板書俠”后,這塊黑板成為鞭策她持續閱讀、汲取文學養分的動力。在《我與地壇》中窺探心魂,在《殺死一只知更鳥》里思辨勇氣,在焦野綠的詩中放松。她坦言:“閱讀,就是處方。”這塊黑板讓她的理工科思維始終浸潤著人文的溫度。
2023級數學科學學院學科教學(數學)專業的彭如意是團隊的主力,畢業前她用心寫下了最后一期小黑板的內容。初入校園時,她曾因學業與社交的壓力陷入困境,是小黑板上的文字一次次給予她力量。一次偶然為同學創作錦鯉插畫獲得成功的經歷,讓她重拾自信并加入“板書俠”。她苦練粉筆字和疊色畫法,作品廣受好評。小黑板見證了她從怯懦到自信的蛻變:“它是我傳遞溫暖的平臺,更是自我成長的見證。”
彭如意在畢業前最后一次書寫小黑板
默默奉獻的板書俠們用文字搭建起心靈橋梁,讓每個駐足的身影都能感受到被看見的溫暖。他們的付出不僅點亮了校園角落,更在無數個時刻給予迷茫學子前行的力量。小黑板不再是冰冷的木板,而是流動的情感載體,見證著一屆屆“板書俠”的成長,也記錄著華東師大學子共同的青春記憶。
方寸黑板,何以成為頂流?
“小黑板絕非隨意書寫,它更像是精準的情感共振器。”圖書館該項目的負責老師江穎盈表示。每一句詩、每一段文,都敏銳捕捉著學生群體的集體情緒脈動——新生的憧憬、期末的壓力、節日的思念、季節流轉中的感懷。它像一位沉默而體貼的老友,總在最需要的時刻,給予恰如其分的回應、鼓勵或撫慰,治愈疲憊、焦慮與迷茫。
“據我們觀察,小黑板在社交平臺上絕對是學校的‘頂流’之一。這份傳統手寫的質樸,在數字的洪流中更顯珍貴,為師生搭建起強大的情感橋梁。”
正如中國語言文學系湯擁華教授所見,這塊小黑板是大學精神的微縮景觀。“大學只是一個足夠大的水體,讓每一種魚都可以游來游去。”湯擁華說:“它象征著大學的寬度與包容——給古老的技藝(手書)、給文學的愛好、給多元的表達方式留出空間。它證明了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文情懷生長的沃土,讓每一種熱愛都能找到回響,讓每一次真誠的表達都能被看見。”
在華東師大,總有一塊黑板為你而亮
這塊佇立在圖書館門前的小黑板,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形態。它記得你晨讀時的哈欠,聽懂你夜歸時的嘆息。無論你帶著期許還是忐忑前行,別忘了偶爾在圖書館門前稍作停留。看看這塊“會說話”的小黑板。它或許不能給你確切的答案,但那粉筆的溫度、文字的力量,定會化作擁抱未知的勇氣。
在華東師大,總有一塊黑板,為你而亮。這方寸之間的微光,映照的正是大學之大——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永遠珍視并守護著每一顆心靈的溫度和理想。
來源|圖書館 通聯|江穎盈、陶華楊揚 圖文|呂安琪 編輯|喬雨晴、杜啟震、史佳妮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