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杲杲,月滿中天,歲序從容,又值中秋。華東師范大學校園里,師生共度佳節(jié),從校史知識問答到傳統(tǒng)文化體驗,暢享中華文化之美,涵養(yǎng)家國情懷,傳遞華東師大的愛與溫暖。




· 體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在閔行、普陀兩校區(qū),師生們參與猜燈謎、投壺、糖畫、手作月餅、花燈、漆扇、香牌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共享中秋團圓之樂。

花綻玉兔,跳落人間,拼接燈架,安裝LED燈。同學們提著自己拼裝的花燈傳遞祝福,點亮前路。



扇面作紙,水為筆墨。耐心點染顏色,慢慢旋轉扇面,親手制作一把漆扇,將祝福與巧思寄托于流云變幻,繁花似錦。


投壺活動中,同學們或凝神瞄準、或歡呼喝彩,無關技藝高低,重在共同參與古禮新風,共享傳統(tǒng)雅趣。


壓模、脫模、打孔……很多同學第一次嘗試制作古法香牌,把中秋的溫柔和浪漫藏進每一縷香里,做成獨一無二的“信物”。


正面印有典雅月相與祝福的賀卡,背面還藏著半句中秋詩詞。“月相”集章卡活動鼓勵同學們以詩會友,在趣味互動中邂逅新知。天上的月,手中的詩,攜手好友,共赴新程。
· 傳承賡續(xù)校史文脈

蝴蝶樣式的詩詞卡片,點染一抹古色古韻;懸掛燈謎的五彩繡球,逗引一方文化清香。在“校史燈謎會”中,同學們猜燈謎、明校史、品章句。歷史與當下交輝,書寫學脈傳承、奮進當下的新時代教育故事。

福卡輕取,執(zhí)筆訴情。青綠的福卡、明信片寄存青春志向、家國情愫。“在華東師大遇見更好的自己”“學業(yè)同進,情誼綿長”“守住熱愛,未來可期”……同學們寫下對未來的期許,愿與華東師大共進步!

按皮、揉餡、壓型……同學們戴好手套、口罩、帽子,圍坐一桌,親手做月餅。將百年月光化作掌心的溫熱,給手中的月餅蓋上獨家印記。親手做一枚光大“華”“夏”月餅,既是學子對百年辦學史的致敬,更是對華東師大未來的祝福。


同學們還動手體驗了糖畫這一千年民俗的樂趣,用一勺糖汁勾勒出華東師大校徽、小花獅……糖絲編織出對學校的愛和祝福。
· 四海學子共敘團圓

來自香港的孫珊珊參加了制作搖鈴的活動,“度過了一個特別而美好的下午”。做搖鈴時大家手中忙碌、笑語連連,陌生的彼此漸漸親近。這不僅是一次趣味體驗,更是心的靠近與文化血脈的連接。她說:“感謝這場團圓之約,讓我們在華東師大這片沃土上尋到了文化的根和家的歸屬。”

社會發(fā)展學院的陳蘭心同學,從去年的活動參與者轉為今年的攤主。身份的改變讓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中秋節(jié)日的氛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她和同學一起在攤位設置了套圈和答題活動,用輕松有趣的小游戲,吸引同學們參與,與大家一同沉浸在這場充滿趣味與溫情的文化活動中。“這些互動滿載中秋意趣,不僅能讓新生學弟學妹們體驗傳統(tǒng)文化,也為他們初入校園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獨特的熱鬧與溫暖。”

“中秋的月光浸染了師大的書香,照亮我們的求學之路。此情此景,便是‘他鄉(xiāng)亦故鄉(xiāng)’最美的詮釋。”歷史學師范專業(yè)新生曹可欣感慨。軟件工程學院的高嘉銘同樣是大一新生,這是他第一次在離家千里的地方過中秋。對他來說,這不僅是快速融入大學生活的契機,更是一份溫暖的記憶。“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份溫暖將一直伴隨我,激勵我不斷探索、超越自我。”

來自冰島的留學生安婕,從小就喜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參加了這次中秋活動后她說:“特別開心在來華東師大學習的第一個月就實現(xiàn)了我的夢想,體驗了有意思的中秋文化。”越南留學生阮金銀說:“在華東師大過中秋,體驗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更理解了‘團圓’的意義,讓我在異國他鄉(xiāng)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老師們?yōu)閷W子們送上溫暖祝福,愿師長的教導、陪伴照亮他們的前行之路。
可觸可感的溫馨是對“團圓”最好的注解。愿來自五湖四海的華東師大人,在這里找到家的歸屬感。
山河遠闊,此情皎潔,月光所至,皆是圓滿!帶著這份溫暖與力量攜手奔赴星辰大海!祝大家中秋快樂!
來源|孟憲承書院、大夏書院、光華書院 通聯(lián)|張子茜、王純、李佼 文|符哲琦 編輯|符哲琦、張新燁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