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社會治理與智慧社會科技支撐”重點專項“教育大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學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試點啟動暨數字教育研究交流活動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該項目由華東師范大學牽頭并聯合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以下簡稱“教育部資源中心”)以及國內多家高校和企業單位共同承擔。本次活動由教育部資源中心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舉辦。

教育大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學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試點啟動暨數字教育研究交流活動舉行
教育部資源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萍,副主任陳偉玲,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東斌、干部陳培培,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干部李夢緹,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卜洪曉,上海市電化教育館館長潘麗芳,海南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岳水平,甘肅省電化教育中心副主任邵蕓,以及教育部資源中心各相關處室負責同志、特邀專家、項目參與單位代表、試點地區代表等近100人參加會議。項目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錢衛寧主持開幕式。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致辭
錢旭紅指出,華東師范大學堅持育人、文明、發展三大使命,以建設引領育人創新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致力于在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體系等方面,實現數字化創新突破。他表示,項目示范應用試點啟動,是推動數字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試點走向普及的關鍵一步,華東師范大學將全力以赴,與各參與單位緊密協作,共同做好相關工作,努力為世界數字教育發展貢獻獨特的智慧。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東斌講話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東斌指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為大規模個性化學習提供可能,是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助推劑。他提出項目試點的三大目標:一是完善育人為本的生態,依托大數據推動個性化教育;二是提升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智能化水平,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三是創新中小學教育教學全要素,推動教學向綜合性跨學科方向發展。

教育部資源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萍講話
教育部資源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萍介紹了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的建設背景和使用成效。她表示,項目針對大規模個性化學習這一世界性教育難題展開核心技術攻關,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為開展示范應用做好了準備。她指出,教育部資源中心將強化跨領域跨機構的深度合作,堅持問題導向和應用導向,深入教學一線,在實踐中檢驗技術、優化服務,切實破解教育教學中的實際難題,讓國家平臺變得更好用,讓更多師生更愛用。
錢衛寧介紹了項目背景和進展,指出項目目標是充分利用國家平臺的優勢資源,在大規模教育的基礎上,提供高質量的個性化學習服務。項目組在過去兩年完成了個性化學習關鍵技術研發及其在國家平臺的集成,為大規模示范應用做好了準備。項目選取自主學習、教師備課等5個場景,圍繞英語、數學、信息技術、美術4個學科,在代表性地區啟動示范應用,后續將持續跟蹤和提升應用效果,擴大示范應用規模和范圍。
教育部資源中心中小學學科教育處處長張雪、網絡安全與信息中心副處長陳群、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郁曉華,分別向試點地區代表介紹了試點工作安排和任務要求,個性化教學服務功能在4個學科、5個場景的應用,以及開展在線教學應用成效評估的具體方法。

大規模個性化教學圓桌討論會
活動還邀請了教育部資源中心大數據與評價應用處處長劉華俊、海南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岳水平、河南省信陽市賢山小學校長朱宏燕、華東師范大學國家級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副院長陳劍鋒、華東師范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兼職導師韓亞成五位專家,就大規模個性化教學的現狀和趨勢展開圓桌討論。華東師范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周烜主持討論。
在數字教育研究交流環節,華東師范大學國家級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基地副主任張琰彬、華東師范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蒲鵬、副教授倪葎,分別就教學全場景智能體生態平臺賦能實踐、華東師范大學青少年科技特長創新培養計劃、AI賦能的手寫漢字評價與反饋等主題,進行匯報并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交流。
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本項目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這一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優勢,重點攻關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學習關鍵技術,形成大規模個性化教學服務,為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開展個性化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供有效支撐。項目針對4個代表性學科和5個教學場景,在代表性地區的基礎教育領域重點培育示范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大規模個性化教學模式,為五育并舉、教育均衡、評價改革提供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解決方案。
圖文、來源|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 編輯|范祎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