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歐洲聯合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聯合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及中歐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2025中歐經濟交流發展趨勢研討會”在普陀校區舉行。本次會議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匯聚了來自中歐政、商、學界的50位嘉賓與學者,圍繞中歐經濟交流史、企業出海、科技競合、文明互鑒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推動中歐關系邁向更高水平貢獻智慧與方案。研討會開幕式由華東師大外語學院黨委書記韓春紅主持。

2025年中歐經濟交流發展趨勢研討會在華東師大舉辦
華東師大黨委副書記孟鐘捷在開幕致辭中回顧了中歐建交半個世紀以來的歷程,指出當前歐盟發展與雙邊關系面臨多重挑戰,呼吁以跨學科、跨區域視角深化戰略對話,推動經濟交流提質升級。他還介紹了華東師大在區域國別研究與中歐文明互鑒方面的機構布局,強調應以平等、互鑒為基礎,共迎機遇、共克挑戰。

華東師大黨委副書記孟鐘捷開幕致辭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社長錢運春教授肯定了新成立的中歐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在推動文化比較與決策借鑒方面的價值,強調出版社將致力于搭建學術成果轉化平臺,促進中歐知識共享。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社長錢運春教授致辭
上海市僑聯副主席陳銀兒指出,僑胞群體已成為中歐交流的重要橋梁,尤其是旅歐僑胞,他們長期扎根歐洲,既深諳中華文化根脈,又熟悉當地文化習俗,具備獨特的文化融通優勢。他們充分發揮融通中外的優勢、積極作為,已成為推動中歐關系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教授呼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學科建設中的功能定位,推動區域國別研究實質性落地。

上海市僑聯副主席陳銀兒致辭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教授致辭
三場主旨報告從宏觀視角系統梳理了中歐關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華東師大紫江特聘教授楊潔勉在題為“中歐經濟關系兩個75年的思考與展望”的報告中,梳理了中歐互動歷程,指出美歐關系雖具一致性,但其差異正是中方開展對歐工作的關鍵切入點,建議以“中長期思維”謀劃合作路徑。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杜德斌基于全球科創評估指出,中美構成全球創新兩極,歐洲憑借人才、科研基礎與創新生態仍為全球科創“大三角”中的重要一極。未來中歐科技關系將呈現“合作與競爭并行,管控與博弈共存”的復雜態勢。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教授指出,中歐在傳統經貿領域的互補性下降、競爭性上升,需開辟新合作領域以夯實經貿合作的壓艙石作用,綠色轉型與數字轉型是新增長點,雙方應堅持開放合作、捍衛自由貿易、抵制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妥善處理轉型中的分歧與摩擦。
會議設置三場主題論壇,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對全球治理的中長期影響和中歐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前景”“地緣、政治、文明互鑒視角下的中歐經濟”“中歐競合關系背景下中資企業出海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三個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會議合影
華東師大中歐文明互鑒研究中心主任王婀娜教授在閉幕總結中表示,本次會議以“文明互鑒”為核,實現“雙向視角”對話,展現外方嘉賓對中歐友好的真摯期待。她呼吁構建“區域研究學術共同體”,持續開展深度合作,讓學術友誼長青,交流合作常新,共同造福中歐人民。
本次研討會不僅為2025年中歐經濟交流提供了前瞻思路,也為建交50周年背景下的雙邊關系注入了新的學術動力與人文溫度。
圖文、來源|外語學院 編輯|隋華穎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