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注册会员-bet365是什么网站

搜索
你想要找的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欄目 / 媒體關注 / 正文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3年07月20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鄙羁汤斫饬暯娇倳涍@一重大論斷,對于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編者按

  日前,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第二個結合”相關理論研究、決策咨詢、宣傳普及,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市社聯舉行聯組學習。本報摘編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有機結合造就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新形態

黃凱鋒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我們要從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激發和熔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應和影響兩個方面認真領會“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深入理解經由“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賡續了中華民族之魂。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激發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天道觀念;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價值觀激發中華民族知行合一的實用理性;人民主體論、群眾史觀激發中華禮樂文明、人際倫理和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黨性思想激發傳統修身文化;世界歷史理論激發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既出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發展邏輯,也出于中國自身思想文化的發展邏輯。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文化注入現代性的同時,有效避免“西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條件。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百年歷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熔鑄和再造,具有革命性意義。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等價值立場和思想方法,熔鑄和提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再造和提升中國古代“實事求是”的人品和史觀;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再造提升中國文化“致中和”“道中庸”的境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造提升中華文化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中華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應和影響始終是廣大知識分子深切關注的話題。1921年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探討了中西文化的本質,對兩者融合的可能性進行反思。抗戰時期,熊十力的“新易學”、馬一浮的“新經學”、馮友蘭的“新理學”、賀麟的“新心學”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哲學的回應”。1935年,上海十位教授聯合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所謂中國文化本位建設的五項原則。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反對黨八股》中再次強調這個要求。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還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一歷史課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沒有自發地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但被馬克思主義激活后,煥發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助力中國走向“文化上平衡,結構上合理,倫理上適宜”的現代化文明之路。

  “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開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縱深,也標志著我們黨對中華文明主體地位的確認。經由“結合”,一方面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認識: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只有中國當下現實的來源,還應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來源;另一方面我們也進一步深化了中華民族在文明交融、文化結合的鍛煉中自主生長、自我實現的認識。經由“結合”,我們闡明了中國為什么選擇、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且解釋了中國為什么能夠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超越了近代以來西方中心主義和中國自身的舊觀念,更新了中國人對于本國的歷史意識,有效解釋今日中國的成功現實,使我們進一步掌握歷史主動;增強了本土文化認同和社會共識,實際上也強化了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三條路徑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瞿駿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準確深入地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重大命題,至少要從以下三條路徑來學習領會。

  一是把握“中華民族”,理解由“五個特性”塑造統貫的偉大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個突出特性。這五個突出特性精準傳神地凸顯了中華文明從古到今連綿不絕、不曾間斷的偉大。從“五個特性”出發,我們才能探知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演進中,能夠成為多元一體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所在;從“五個特性”出發,我們才能懂得中華民族為何能生生不息、持續發展壯大,為何能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

  “五個特性”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國人民有力量,中華民族有前途,底氣和自信就來自我們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文化。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到的文化優勢,讓我們獲得了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和變革創新的活力。我們要對中華文明所寄托的理想、保護的價值有強大的認同,對中華文明持久不息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有高度的信心,堅守中華文化不斷傳承發展的立場,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大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二是把握“現代”,認識重煥中華文明榮光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重煥中華文明的榮光。

  “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要在賡續傳承中推進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進程是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從中可以汲取源源不絕的養分?!爸袊浆F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要在獨立自主中推進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進程需要與中國歷史、中國國情緊密結合,以推動“兩個結合”的不斷深入。這樣的“中國式現代化”必由之路體現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正如總書記所言:“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span>

  三是把握“文明”,為文化強國建設確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宏遠目標。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打造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對如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如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全面的安排。從十九屆五中全會到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我國的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文脈同國脈相連的戰略性認識愈加牢固而清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更是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來統一文化強國的打造方向,統領文化發展的前進道路,統籌文化事業的精密布局,站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制高點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方位實現,立足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宏遠目標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前景。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鞏固文化主體性,全面建成文化強國

鄭崇選


  文化主體性關乎民族文化認同、國家文化安全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有了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堅定與自覺。

  “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面要求有非常典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質,同時又要與世界現代文明兼容共通,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引領未來世界的發展,為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注入穩定的發展動能和可持續發展的永恒價值。只有確立了新時代的文化主體性,“新的文化生命體”才具備了“根”與“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發展重新開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中西文化的吸納和貫通為全球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提供獨特的中國經驗。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在不斷構建廣大中國人心靈圖譜與文化身份的同時,也為人類文明境界的開拓與提升貢獻了卓越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這為中國未來的文化發展打開了廣闊的文化空間,從內生的主體性角度不再以西方的文化價值作為或隱或顯的參照對象,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和傳承賦予了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原創性重構?!暗诙€結合”從文化的角度拓展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如果脫離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整體語境,脫離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靈魂,就很難說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特的理論貢獻,很難說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巨大闡釋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文明交流互鑒、與文明探源和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等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明了“第二個結合”的科學路徑,與時俱進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形態與實踐形態的互動與轉化,形成與現代文明相互協同、與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相互適應的中華文明新形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核心目標無疑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關鍵路徑就是要在堅持和貫徹“第二個結合”的前提下,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引領,使文化資源變為強國實力,轉化為強大的文化生產能力和日用不覺的文明素養。文化資源轉化的主要路徑是從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并賦予其時代內涵,融入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不斷概括形成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推動中華文化的再生再造,使我們的文化資源進入世界文明體系之中,成為世界文明的內在要素?;凇暗诙€結合”所實現的文化資源轉化過程,既是豐富發展人類文明的過程,又是不斷提升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過程。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也是鞏固當代中國文化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形成能與國際有效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只有基于當代中國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才能凝練出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概念,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最為基礎的話語理論支撐。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由中華文明“五個特性”看中國式現代化

邵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方面突出特性,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我們更深理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更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是對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與發展的高度凝練和全面概括,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清晰的理論邏輯。連續性主要體現中華文明的韌性和中國人民的堅韌,反映出中國人民不懼各種外來侵略壓迫的意志品質;包容性主要體現中華文明“兼收并蓄”,反映出中華大地有容納不同族群、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氣度與胸懷;創新性主要體現中華文明的靈活性和創造力,反映出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及善于學習、敢于創新、勇于革新的優秀傳統與優良品質;統一性主要體現中華文明“天下一統”的傳統理念,反映出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和平性主要體現中華文明“天下大同”與“四海一家”的樸素情懷,反映出中國人民善良、友好的特質特點。

  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既有較強的內在關聯,也有深厚的底蘊支撐。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宣示了擁有五千年古老歷史而又煥發新生的中國,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勢力壓迫裹挾甚至侵略的信心與底氣;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表明了守正創新的中國人,向一切先進文明文化學習的自發與自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昭示了渴望統一的中華兒女捍衛祖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信念與決心;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體現了開放的中國,始終愿意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理念與追求;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揭示了善良友好的中國人,永遠不走強國必霸邪路的傳統與基因。

  中國式現代化或者說中國的現代化,發軔于近代中國的自我救亡與民族自決,發生于中國人避免亡國滅種、文明湮滅的努力與抗爭。它的開啟,始于自救,始于“求生”,始于一種對外界威脅的應激反應,注定了它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后的中國,秉承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優良傳統,硬是依靠中國人民的智慧、勤勞、堅韌,以及與生俱來的資源稟賦,通過幾代人的節衣縮食和努力奮斗,跨越了西方列強數百年血腥的資本積累,取得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輝煌成就,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無論來源還是過程,都完全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是兩種文明文化體系下的現代化,是兩種制度下的現代化,有著和平發展式現代化與殖民掠奪式現代化的本質區別,有著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人剝削人、人剝削自然的現代化的本質區別。

  中華文明的特性特質,決定了中國人民走自己的道路,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西方現代化的簡單模仿,而是一種全面超越和自我升華。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才在艱難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步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安排,逐漸摸索到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必然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吸收西方文明的先進成果,堅持中華文明文化的優秀傳統和精髓,建立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上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知識體系

趙琦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要堅定文化自信,還要堅持守正創新,要“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以“守正”為前提,我們才能具有更高的理論自覺,做到綱舉目張,取精用宏,在賡續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風清氣正、欣欣向榮的新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堅持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與道德修養,賡續中華文明向上與向善的價值取向。精忠報國、視死如歸、還我河山、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筑就了中華民族的萬里長城?!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心胸造就了人類精神境界的頂峰。自強不息、鍥而不舍的優秀傳統品質,督促一代又一代能人君子立身行道、建功立業。重信守諾、重情重義的君子風范造就了井井有條的社會秩序與親仁善鄰的淳樸民風。

  中華文明追求的向上與向善的價值取向,同其關于人、人生、人類社會與宇宙大千世界的客觀知識相一致。要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必須堅守中華文明的成功基因,闡釋與更新中華傳統知識體系,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知識體系。這需要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正確認識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優越性。中華文明的傳統知識體系有其獨特的真理性,它尊重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獲得真知。正如《大學》主張“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說明只要按照事物自身的生成與發展規律行動,就能應時順勢、事半功倍。而要能夠認識到事物本來的規律,不只需要格物致知的實踐精神,也需要正心誠意的道德修養。在價值與事實統一的基本觀念指導下,古代中國發展出了一套包羅萬象、一以貫之的知識體系。

  第二、突破現代學科壁壘,加強對傳統知識體系的整體性理解,更好讀懂中華文明。很少有一部古代典籍不是跨學科的,也很少有哪個現實問題不是跨學科的。要讀懂中華文明,不能滿足于斷章取義的實用主義,而要能打破現代學科壁壘,對中華文明的知識進行整體性把握。譬如,要讀懂《鹽鐵論》,需要具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多重知識儲備。又比如高中語文教科書選用的《滕王閣序》,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同時也集天文、地理、歷史、哲學等知識于一體,僅僅依靠語文學科知識還不足以理解該篇對中華文明的價值。

  第三,在中華文明傳統知識體系的滋養下,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知識體系?,F代西方所謂的客觀中立的學科知識與學術研究,本質上建立在西方的價值體系與思維方式之上,諸如工具理性觀、線性歷史進步觀、個人利益最大化等,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而另一些諸如主客二分思維、本體論形而上學等,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相符合,也與現代前沿科學相悖。更新知識體系的工作迫在眉睫。我們應當在對中華文明各類有形與無形資源的理解與把握中,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論,消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知識,構建一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知識體系。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海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周武


  文化傳承關乎中華民族的“根脈”,關乎民族復興的文明根基,關乎文化的創新空間,更關乎文化的主體性。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派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繁盛,并在中國文化版圖上獨樹一幟,得益于開埠以后上海在開放與包容中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又賦予上海都市文化旺盛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生命力,以及海納百川的襟懷和氣度。海派文化洋溢著創造性和革新精神,為中國固有文化注入更旺健的活力和更蓬勃的生機,成為推動中國固有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種磅礴力量,這種能量具有開放、包容和創新三大特質。

  開放是海派文化的第一大特質,也是上海這座城市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開埠以后,上海全方位開放。這種開放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外國人可以到上海租地建屋、貿易經商,更重要的是其確立了一整套體制,確保開放可持續。開放,不但使上??焖俪蔀橹袊鴮ν赓Q易的中心口岸,而且成為連接中西“兩個世界”的樞紐之城。因為開放,上海率先建立了全球性的商貿網絡和信息傳播網絡,借助這個網絡,上海把世界帶進中國,把中國帶入世界。海派文化就是在全方位的開放過程中汲取全國甚至全球的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形成的。沒有開放的格局,海派文化不可能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開埠以后,因為文化來源的多樣性,上海進一步發展了文化上的包容性,這一點從上海方言的結構中也可以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來。現在的上海話并不是開埠前上海方言的簡單延續,開埠后最初三四十年的來滬移民基本上“各操土音”,上海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融匯各種“土音”而成。民國年間,一位日本學者曾研究過上海方言的結構,他認為上海話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是蘇州語系,包括上海、寶山、南匯、昆山、嘉興、崇明、湖州、無錫、常州、杭州等地方言;第二是寧波語系,包括紹興、嚴州、金華、衢州、臺州等地方言;第三是粵語系;第四是其他方言,包括蘇北方言等。其中蘇州語系占75%,寧波語系占10%,粵語系占0.5%,其他方言占14.5%。上海方言的構造如此,海派文化更是如此。

  海派文化最突出的精神氣質就在于“新”,在于推陳出新,正是“新”賦予海派文化活潑的生命力。當然,海派文化的“新”是伴隨融匯而來,是中外文化——特別是中西文化融匯的產物。眾所周知,近代上海是個大碼頭,不僅僅是貿易的碼頭、經濟的碼頭,也是新知識、新思潮的碼頭,新智慧的碼頭。正是借助這個碼頭,國內各區域的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梯航而來,在這里碰面、會敘,也在這里交鋒、融匯,海派文化就是在中外文化的碰面、會敘與交鋒、融匯過程中孕育出的一種文化新命。沒有融匯,就沒有海派。

  開放、包容和創新,共同鑄就了生生不息、云蒸霞蔚的海派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如火如荼的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和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重新激活和煥發了海派文化的活力。上海要打響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弘揚海派這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氣魄和精神。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研究員)


閱讀原文


來源丨文匯報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


百家乐官网赢多少该止赢| 百家乐官网是否违法| 威尼斯人娱乐网代理注| 百家乐官网椅子| 永利高a2| A8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大发888国际娱乐平台| 哪家百家乐官网从哪而来| 大发888娱乐城官方lm0| 法拉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德州扑克 视频| 百家乐视频游戏挖坑| 网上百家乐官网开户送现金| 大发888亚洲| 百家乐娱乐城博彩| 百家乐官网最好的平台是哪个| 大发888收获| 真人百家乐蓝盾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出庄的概率| 凯旋国际娱乐| 百家乐怎么做弊| 多台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香港六合彩直播| 百家乐信息| 华硕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悦榕庄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天长市| 水晶百家乐官网筹码| 大发888真人游戏平台| 百家乐网络赌博真假| 互联网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奇台县| 大发888亚洲游戏平台| 百家乐在线投注系统| 银河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24楼层风水| 天格数16土人格24火地格数19水| 百家乐官网游戏机图片| 皇冠足球赔| 澳门顶级赌场国际| 大发888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