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與會教師代表的致信中,深刻闡釋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這一精神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沃土,熔鑄了歷代師者的精神品格,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彰顯了新時代中國教師的精神風貌。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家國擔當——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靈魂,體現了教師的家國擔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血脈、價值基因,既陶鑄和培育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也體現為一種民族大義和集體人格。
從孟子的“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達則兼善天下”到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到黃大年的“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無不彰顯了中華兒女至深且遠的家國情懷。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遞者,更要做思想的引領者。新時代,廣大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師者情懷不局限于個人利益,更承載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立身之本——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源頭活水,體現了教師的立身之本。“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語出《世說新語》開篇《德行第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刻的根基。
《禮記》中的“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論語》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后漢書》中的“經為人師,行為儀表”“經為人師,行為儒宗”,都在強調師者對“言傳身教”的堅守與踐行。
教育家精神中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師在言行上、品德上成為學生的楷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廣大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善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統一者。
高超的育人智慧是專業內核——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教師的專業內核。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理念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智慧的繼承,又融入了新時代針對學生特點變化與時俱進實施教育的現實要求。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教育思想,《荀子·勸學》提出“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自古以來,好的教育者總是能夠以合適的方法啟迪學生智慧、促進學生發展。
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本身,還要注重學生人格的塑造。啟智潤心,意味著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增長智慧的同時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因材施教,則要求契合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踏實的躬耕態度是職業要求——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是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動力,體現了教師的職業要求。勤學篤行、求是創新反映了教師對待教育事業的堅韌與熱忱。
勤學篤行是中國教育的底氣。“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循序漸進的為學之道,更強調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做到知行合一。
求是創新是中國教育的銳氣。“求是”最早語出《漢書》,經過毛澤東同志的闡釋,逐步發展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內容,其內涵外延得到極大豐富。“創新”最早在《魏書》中有“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的表述,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特征。
教育家精神中的躬耕態度,要求教師將勤學和篤行結合起來,將求是和創新貫穿起來。教師只有始終處于學習狀態,不斷充實拓展自己,才能帶領學生探索科學發展前沿;只有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教育方法和理念,才能持續做好學生發展的領路人。
深厚的仁愛之心是情感底色——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懷,體現了教師的情感底色。樂教愛生、甘于奉獻強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關懷和無私奉獻。
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師道傳承的重要精神內核。陶行知“愛滿天下、學做真人”,于漪用生命為教育開辟一片光亮,踐行著“師愛的最高境界叫作仁愛”的信念。
教育家精神中的仁愛之心,要求教師繼承仁愛、奉獻的優秀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唯有愛生,方能樂教;唯有樂教,才能對教育工作永葆熱情。
虔誠的弘道追求是生命自覺——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體現了教師的生命自覺。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強調教師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追求,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
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體現了中國人獨有的心懷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周易》有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本質是人文,泛指社會共有的先進知識、價值及規范等。“以文化人”特指用人文的內容去影響、感化、成就一個個生命體。在此過程中,施化者的生命也得以拓展、升華。
教育家精神中的弘道追求,要求教師繼承和發揚家國天下的優秀傳統。要引導學生心懷“國之大者”,以胸懷天下的開闊視野和天下大同的理想格局,學習和吸收各類先進文化知識,進一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閱讀原文
作者丨戴立益(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
來源丨解放日報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
更多閱讀:
上觀新聞丨戴立益:何以弘揚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