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時代的浪潮奔涌而至,一場指向未來的科學求索如期啟航。
10月23日,“可信軟件智能化方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大滴水湖國際軟件學院舉辦。作為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的重要系列活動,本次研討會以“未來科學:上海與世界”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與軟件工程的交叉領域,匯聚全球頂尖智慧,共探智能時代的可信之道。

“可信軟件智能化方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大滴水湖國際軟件學院舉辦
這場跨學科對話迎來了一位特別的領航者——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副主席、斯坦福大學教授Michael Levitt。作為最早將計算機模擬引入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Levitt教授的到來為這場跨界對話帶來了獨特的深度與視野。從分子動力學模擬到智能軟件系統(tǒng),他開創(chuàng)的多尺度模型方法,不僅讓化學研究邁入信息化快車道,更為理解復雜系統(tǒng)提供了重要啟示。Levitt教授的科研歷程本身就是一部科學范式演進的生動見證。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副主席、斯坦福大學教授Michael Levitt
同期出席的還有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Amir Goharshady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姜雪峰。在人工智能重塑科研范式的今天,三位學者聯(lián)袂登場,共同引領這場探索智慧邊界的旅程。圍繞“可信智能時代的科學范式與責任邊界”,三位科學家與在場學子展開深度交流。整場討論在融合開放的氛圍中進行,現(xiàn)場氣氛熱烈。

研討會現(xiàn)場同學提問

專家們結合各自領域作出回應
同學們從學習科研實際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問題:如何辯證看待AI生成內容的可靠性?在自動駕駛等安全關鍵領域如何平衡技術創(chuàng)新與系統(tǒng)可信度?又該如何構建既保障問責又尊重隱私的監(jiān)管框架?專家們結合各自領域作出回應:Levitt教授以化學實驗為例,強調真實驗證對AI預測的不可或缺性;姜雪峰教授則提出“AI承擔重復性工作,科研人員專注創(chuàng)新探索”的務實路徑;Goharshady副教授通過智能合約與軌道交通的對比,闡釋可驗證算法在關鍵系統(tǒng)中的優(yōu)先地位。
報告環(huán)節(jié),Amir Goharshady、姜雪峰以及軟件工程學院(滴水湖國際軟件學院)青年研究員王培新三位學者分別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從理論前沿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多維視角進行分享。

學者報告
Amir Goharshady作題為Scalable Program Analysis via Decompositions of Control-flow Graphs的報告。他在剖析現(xiàn)代軟件因規(guī)模龐大和博弈特性所面臨的嚴峻驗證挑戰(zhàn)的同時,提出了引入?yún)?shù)化復雜度理論與樹分解方法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
姜雪峰在AI for Chemistry報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化學研究范式。他以智能算法加速分子設計、反應預測過程等化學的自動化實踐為例,生動闡釋了AI驅動的研究范式對于提升各領域研發(fā)過程的可靠性、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王培新作題為Structural Abstraction and Refinement for Probabilistic Programs的分享。該研究聚焦于概率程序的可靠性驗證難題,提出以“結構抽象與精化”為核心的新方法,為差分隱私、隨機算法等關鍵場景中的軟件可信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
七年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創(chuàng)設,臨港和頂科同頻共振,每年金秋,世界“最強大腦”齊聚滴水湖畔,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

會議合影
作為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重要衍生論壇,本次會議的舉辦,是華東師大在推動跨學科融合、服務國家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的又一嘗試。作為學校“AI+”戰(zhàn)略的重要載體,軟件工程學院(滴水湖國際軟件學院)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重點攻關可信軟件、智能系統(tǒng)等關鍵領域的前沿技術,打造高水平的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平臺。華東師大也將繼續(xù)支持此類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通過強化基礎研究、推動學科交叉、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提供堅實支撐,并為實現(xiàn)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來源|軟件工程學院(滴水湖國際軟件學院) 圖文丨盧昱舟 編輯丨陳勵、宗文倩 編審 |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