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海之濱到西北邊陲,從千年雄安到南粵海濱,這個夏天,華東師范大學“百縣篤行計劃”生涯實踐再次啟程。400余名學子用一個多月時間,在全國44個實踐基地和海外國際組織、知名高校留下青春足跡,在政務實習中讀懂中國,在文化調研中感受文脈,在創新實踐中貢獻智慧,在多語溝通中觸碰世界,在不同場景下延續“大思政課”,踐行“心懷‘國之大者’,堅定追求卓越”,彰顯華東師大人“求實創造 為人師表”的精神風貌和“把論文寫在廣袤大地上”的意氣風發。

“百縣篤行計劃”基地分布圖

“百縣篤行計劃”團隊合影(部分)
基層政務:跳出“舒適圈”,在煙火氣中讀懂中國
“上海小囡”董蕓潔的選擇讓不少人感到意外。這位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生,主動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肅嘉峪關。在國資委下屬企業實習的她,跟著帶教老師梳理企業檔案、參與項目策劃,直言“從小在上海長大,換個環境參與基層工作應該對我更有意義;而且戈壁鋼城嘉峪關的發展脈搏比想象中更有力,這種跨地域的體現還對我文學創作有幫助”。像她一樣,華東師大學子們用專業視角解鎖基層密碼。

嘉峪關團隊參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嘉峪關市紫軒社區
數學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錢盛偉在上海松江新浜鎮實習。他把數學思維融入宣傳工作,努力將政策文件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的暖心話”;在華東師大前身學校之一大夏大學西遷辦學地貴州,興義實踐團成員在行政、民生等多部門輪崗,從歸檔整理到會議記錄,在瑣碎中感知基層治理的精度;山東日照實踐團成員們則化身“多面手”在暑托班、反詐宣傳、義診現場穿梭,用“看似瑣碎的日常工作”搭建起服務群眾的橋梁。

錢盛偉在甪釣灣老街為政策宣傳走街串巷

貴州興義團成員在多個部門開展工作

山東日照實踐團參與社區服務工作
“華東師大的年輕人給街道帶來了蓬勃生機!”江蘇建湖的實踐總結會上,街道負責人這樣點贊實踐團參與淮劇藝術調研、閱“建”青春讀書會等系列活動的付出;從浙BA賽事組織到居民走訪,浙江余杭的實踐團則用一部《余杭十二時辰》視頻,記錄下從青澀到熟練的成長軌跡。團隊中4人獲評當地“優秀實習生”。

江蘇建湖實踐團參與讀書會、愛心暑托班系列活動

浙江余杭實踐團《余杭十二時辰》實踐視頻截圖
地方調研:在文化傳承中觸摸民族根脈
當彝族火把節的篝火照亮云南巍山,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張賜對話非遺傳承人茶老師,聽她反復強調:“非遺傳承關鍵在年輕一代。”這句話,成了多個團隊文化調研的共同注腳。

云南巍山實踐團成員采訪非遺傳承人
新疆伊寧實踐團深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聚居區,調研音樂類非遺,結合音樂類非遺和民族特色文化,推動文創產品落地;甘肅嘉峪關實踐團成員實地調研關城遺址、長城第一墩等文化地標,在古今對比中感悟文化傳承與變遷;廣東湛江實踐團分三個小隊,完成關于市容市貌、政務服務、電商經濟的三份調研報告并獲市局采納,參與城市宣傳片錄制助力打造湛江新名片。

新疆伊寧實踐團成員走訪非遺文化街區商鋪

廣東湛江團成員劉浩康參與城市宣傳片拍攝
“紅色基因”同樣是文化調研中不變的關注點。今年是華東師大第四年參與四川省委組織部統一組織的大學生實踐,20名學生分別在達州、遂寧和內江參與政務實習。期間,達州團走進張愛萍故居、紅軍文化陳列館,在紅色遺址中感悟革命精神,并定期進行讀書分享。此外,宜賓研學團在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回顧抗戰時期學者們在艱苦環境中堅持學術研究的感人事跡,重溫抗戰精神。

四川省組實踐團定期組織線上讀書分享會

宜賓研學團參加“重回李莊·賡續文脈”研學交流暨招才引智推介
青年智慧:用專業賦能,讓創新落地
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喬雨杉在雄安新區發揮專業特長,開發檔案管理程序,顯著提升檔案管理效率。她感嘆:“這段經歷不僅強化了我的實務技能,更讓我讀懂基層工作的價值,每一份文件都連著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每一場會議都關系著群眾的需求。”這樣的“硬核實踐”在各地開花。

喬雨衫開發檔案管理程序
在廣西來賓市馬坪鎮,實踐團成員們深入調研古德鳥巢,提出的三產融合的“生態+”模式獲當地政府認可,登上廣西新聞“經濟新觀察”。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健新接受采訪;親身感受浙BA的火熱與激情后,浙江諸暨實踐團撰寫的觀點短文獲《諸暨日報》刊登,為“體育+文旅”融合建言;上海金山實踐團緊扣“三項賦能”深化“三個灣區”建設主題,扎實開展系列實踐活動,圍繞“科創、數字、文旅”形成兩份專題報告,為灣區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健新接受廣西新聞采訪

中文系本科生朱悅婷撰寫的觀點短文刊登在《諸暨日報》

實踐團成員調研水庫村“數字游民國際村”建設情況
“基層需要的是‘接地氣’的創新。”在浙江寧波工業園區,實踐團成員跟著干部走訪企業,既組織團建活動,又為優化園區發展提出建議;在紹興沈園,鄧雨萌將游客需求融入景區改版會議,讓“守正創新”有了更具體實踐。

浙江寧波實踐團成員與望春園區負責人座談
全球視野:在文明對話中展現中國青年擔當
在扎根祖國大地、服務基層一線的同時,百余名華東師大學子將視野投向全球,分赴瑞士、法國、奧地利、美國、英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國際組織實訓、世界名校訪學和海外志愿服務,以多元實踐拓展全球視野,以專業自信參與文明對話。
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聯合國維也納總部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等相關國際組織,學生們深入訪問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十余個國際組織,通過專題座談、模擬會議和外交參訪等形式,系統了解國際規則運作與全球治理實踐,在與青年外交官開展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全球治理的復雜性與中國貢獻。

師生參訪聯合國駐維也納總部

同學們在世界衛生組織參訪學習

同學們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聽講座
在日本和英國,同學們訪問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京都大學和牛津大學等知名高校,參與主題課程與產學研座談調研,在課堂上與園區里感知科技創新與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在學術對話中提升批判思維。

學生團組參訪東京大學

學生團組在歐姆龍工廠見學


我校學生參加牛津暑期項目結業儀式
在中國香港,27名“逐光計劃”學子在學校全額支持下,用6天時間走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三大高校,于學術殿堂汲取智慧,在城市肌理中觸摸時代脈搏。


“逐光計劃”成員合影
與此同時,還有同學赴美國開展社區服務,在日托中心的教學輔助和兒童看護工作中,靈活運用教育理念,積極克服語言與文化差異,展現出中國青年踏實敬業、親和友善的良好形象,在跨文化環境中傳遞了溫暖與智慧。

楊珊同學工作環境及與同事合影
從麗娃河畔到伊犁河岸,從基層社區到國際組織,華東師大學子用“篤行”詮釋著“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精神。他們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見證者,也是文化傳承的“年輕一代”踐行者,更是全球治理的“中國聲音”傳遞者。這個夏天,他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智慧賦能地方發展,用青春拓展認知邊界。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說:“實踐是終身成長的必修課,而我們,正在路上。”
百縣篤行,步履不停;青春遠洋,續寫華章!
圖文 | 華東師大各實踐實訓團隊、各實踐基地、選調生工作辦公室、全球勝任力協會 來源 | 黨委學生(研究生)工作部
通聯 | 成一川、桂駿、張文清 編輯 | 宗文倩 編審 |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