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由華東師范大學出品的首部原創歌劇《青衣》在上海黃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劇場震撼首演。女高音歌唱家、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教授吳睿睿擔任主創與制片,并領銜主演,以跨越東西方的藝術語言,將“戲癡”筱燕秋的跌宕命運與人性糾葛推向舞臺,收獲觀眾熱烈反響。



華東師范大學出品的首部原創歌劇《青衣》
當中國戲曲遇到西方歌劇
《青衣》是茅盾文學獎獲獎者畢飛宇的名作,此前已有過電視劇、舞劇、京劇、贛劇、聲音演繹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改編。
歌劇是來自西方的舞臺藝術,《青衣》又與戲曲這一中國傳統藝術有關。因此,在歌劇《青衣》的改編過程中,創作團隊精準把握了兩個核心關鍵詞:命運與人性。據吳睿睿所言,相較于電視劇或者話劇,歌劇在整體敘事的明晰程度上稍顯遜色。因此,團隊巧妙地將敘事重點濃縮在筱燕秋這一人物身上,深度聚焦其命運軌跡。



吳睿睿扮演《青衣》主角筱燕秋,她認識到:“塑造筱燕秋需‘人戲合一’,即便無法復刻戲曲演員的十年功底,也要以神韻傳遞角色的靈魂。”為此,主創團隊專程前往上海戲劇學院,向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趙群請教學習。
首演中,吳睿睿以極具張力的聲樂表現與細膩的肢體語言,將筱燕秋對藝術的癡狂與人生的困頓演繹得淋漓盡致,月宮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臺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生活的女性三重形象在她的演繹下融合在觀眾面前。
“因為筱燕秋這個人物時時刻刻都活在嫦娥這個角色里,她在生活中可能都出不來,所以想演好這個角色,我也必須活在這里面。”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吳睿睿在創作過程中與畢飛宇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狂熱、困頓、愛而不得,以及人性上的種種糾結,筱燕秋如同生活中每一個平凡的人,在吳睿睿的演繹下,舞臺仿若生活的倒影,這一刻每位觀眾都能在歌劇《青衣》里看到命運,看到人性,看到自己的影子。
“也許抓到那一點點,觀眾也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歌劇版《青衣》抓住了筱燕秋的悲劇內核——她既是藝術的祭品,也是生活的囚徒。許多觀眾感慨,被劇中“愛而不得”的執念與“理想主義者的困局”引發強烈共情。吳睿睿的演唱使戲曲與歌劇的融合毫無違和,展現出了屬于中國自己的歌劇表達。
綜合類大學里首個藝術基金重大文藝創作項目
吳睿睿深耕于中國歌劇的傳承、國際化傳播,并且正用原創性的表達,演唱屬于中國的歌劇聲音。2012年回國發展至今,吳睿睿在音樂事業的角色上不僅是歌唱家,更是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投身于聲樂藝術的教育當中。
歌劇是最綜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了演唱、表演、戲劇、多媒體、樂隊、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吳睿睿介紹說,如果說排演一部經典的歌劇作品是傳承和再現,那么一部原創的作品,就是從無到有,從0到1,是沒有任何前期借鑒的,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青衣》是華東師范大學出品的首部原創歌劇,這在國內綜合類大學中極為罕見。






吳睿睿坦言:“綜合類大學其實不具備專業院團的很多基礎能力,比如舞美設計,導演團隊,樂隊等,所以綜合類大學想要創作一部歌劇,就要克服更多的困難。但綜合類大學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培養人才。”
作為上海綜合類大學拿到的第一個藝術基金重大文藝創作項目,歌劇《青衣》從一開始的設計、策劃,到創作、整合,再到排練、演繹,華東師大音樂學院的師生們參與了整個過程的創作與排演,在藝術實踐中持續提升藝術水準,實現了科研反哺育人,育人實現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這一閉環。
從這個程度上講,歌劇《青衣》不僅是藝術的表達與創作,也是藝術人才培養的優秀案例。
“于我而言,是從旁觀者到創造者的蛻變,從‘唱準音’到‘用聲音敘事’,吳睿睿老師提示我們‘每句歌詞都要有畫面感’,通過示范教我如何使得氣息控制、咬字輕重與情感表達更好地融合。”李雪芬的扮演者,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24級研究生余香儀說:“這次經歷讓我真正開始思考審視自己的選擇: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應當用一個熱愛工作的心去經歷!我也逐漸理解了舞臺上沒有‘差不多’的職業態度。”
談及舞臺與講臺是什么關系?吳睿睿說:“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上得了舞臺,下得了講臺’的好老師。”聲樂這門藝術,有時候在別人看來像玄學,因為它有太多需要“感覺”的事。但是,吳睿睿在教學過程中,從來不喜歡用“感覺”,而是通過帶著學生熟悉肌肉的運動方式,身體的運動軌跡來確定聲音技術。“一個會唱的,一直活躍在舞臺上的教師帶給學生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是不斷更新、不斷創新的。這種在舞臺上的經驗,理念的傳導也是非常寶貴的。”吳睿睿說。


歌劇《青衣》在上海黃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劇場上演
據悉,歌劇《青衣》是在大上海啟幕展演季,登陸大上海劇場的第三部藝術作品,也是唯一一部歌劇。此前,華東師大與大上海藝術公司還聯合舉辦了大上海啟幕展演季特別企劃“大上海藝享會”的第一期活動。4月26日,歌劇《青衣》將在上海黃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劇場繼續上演。
圖、來源|音樂學院 文|戴琪、楊雨潔 編輯|毛宇彤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