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超學科思維?如何在超學科背景下培養創造性?1月3日,華東師大“AI+”超學科創造營正式開營,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微課程與活動,在AI+時代提升學生科研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培養超學科思維和創造性,幫助每個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校圖書館館長、未來學習發展中心主任吳瑞君,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龐維國教授,教務處、黨委學生(研究生)工作部、未來學習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以及百余名師生線上線下匯聚一堂,共赴這場洋溢著創新活力、智慧賦能的學術盛宴,攜手探尋人工智能在科研創新與學術寫作中的新路徑。活動由大夏書院副院長王酈玉主持。

華東師大“AI+”超學科創造營正式開營
開營儀式上,教務處副處長劉俊升表示,華東師大正積極推進AI+跨學科學習,未來學習發展中心的建設是其中一項系統性的關鍵項目,旨在成為跨學科超學科、跨專業超專業的新型公共平臺。教務處積極落實《人工智能賦能本科教育教學全過程改革方案》,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出“數智認知-數智技能-數智倫理-數智實現”進階式數智教育課程群,開設系列“AI+X”微專業,鼓勵學生擁抱AI技術,提升超學科素養,成為領跑人工智能時代的拔尖創新人才。

教務處副處長劉俊升致辭

大夏書院院長龐維國為圖書館館長、未來學習發展中心主任吳瑞君頒發大夏書院導師聘書
吳瑞君在題為《超學科思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報告中闡述了在“AI+”時代背景下,高校培養具有超學科思維能力的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并對高校在這一關鍵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她指出,隨著知識生產模式的深刻變化,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越來越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共同解決。因此,超學科思維的培養對于理解和應對復雜問題至關重要。吳瑞君提出了高校在培養超學科思維方面的具體措施,包括構建跨學科育人路徑、實施跨學科主題教學模式、搭建跨學科知識整合平臺,以及在人工智能時代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圖書館館長、未來學習發展中心主任吳瑞君作題為《超學科思維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報告
龐維國以《超學科背景下的創造性培養》為題,分享了在跨學科環境中培育創造性思維的路徑,并強調了這種思維能力對學生在未來學術界和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性。通過具體案例和個人經歷,展示了創造性思維的生成性特點,以及在問題發現、觀念生成和評價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他還探討了創造性思維的跨文化差異,并強調了創造性靈感的珍貴時刻,以及創造性過程中的聯想和組合的重要性。通過教育實例,如古詩學習、數學教學和科學項目化學習,龐維國生動展示了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龐維國教授作題為《超學科背景下的創造性培養》的報告
本期“AI+”超學科創造營將持續5個月,包含“AI+超學科微課堂”“研學沙龍”“寫作實訓”三大板塊,通過超學科學習和團隊合作,以游戲闖關式的學習模式,和積分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熱情參與,讓同學們在提升素養的同時,也能享受到探索的樂趣。本次創造營也是大夏書院“一次性養成”課程體系“深度思維”“自主學習”模塊的核心課程。
未來學習發展中心副主任黃欣介紹,本次訓練營設置跨學科達人獎、AI數智達人獎、創新思維達人獎及超學科團隊合作獎,這些獎項不僅是對學生個人和團隊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同學們在科研道路上善于創新、勇于探索的期望和鼓勵。

未來學習發展中心副主任黃欣介紹創造營安排和獎項積分制度
2024年,“愛在華東師大”已升級為“AI在華東師大”,2025年華東師大將堅持“超學科、重思維、智能化”策略,促進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學生素質和能力達成進行多元、全面、有效評價。本次創造營將以師生合作的方式,開啟一段非凡的學術探險,每一步都是挑戰,每一程都充滿新的發現,走出舒適圈,挑戰自我,創新思維。期待同學們在本次創造營中向AI而行,練就過硬本領,奮力寫好“教育強國、師大何為”的時代答卷。

本次活動由華東師大圖書館、未來學習發展中心、教務處、黨委學生(研究生)工作部主辦,大夏書院承辦。
文|覃柳菲、王純 圖|王純、柳圣熙、徐佳穎 編輯|沈婷鈺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