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2024中國科技青年論壇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以下簡稱TR35)中國區發布儀式在上海閔行大零號灣科創大廈開幕。會上揭曉了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中國入選名單,華東師范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袁翔(32歲)入選。
2023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TR35中國)入選者,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袁翔 (32歲)。

入選理由:
研發了極端條件強磁場紅外光譜技術,并基于此發現一維外爾費米子和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在新的空間維度中實現了重要的拓撲量子科學突破。
在不同的維度下,科學規律具有本質不同。例如,在三維空間中,引力隨距離成平方反比;在二維空間中,引力將與距離成反比;在一維空間中,引力甚至不隨距離改變。基于此,探索不同維度下基本粒子的科學規律,是十分重要但卻充滿挑戰的基礎科學問題之一,也是袁翔多年來的研究興趣所在。
袁翔克服了紅外兼容的困難,提出并實現了外置探測方案,自主發展了磁紅外測量技術,為探索強磁場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借助上述磁紅外測量技術,他在強磁場下構建新維度拓撲準粒子,發現了一維外爾費米子。具體來說,他觀察到拓撲絕緣體在強磁場下,先后進行了三次拓撲相變,因為拓撲絕緣體獨特的能帶反轉和零級朗道能級自旋極化的特征,其零級朗道能帶在強磁場下發生交叉,同時引起拓撲 Lifshitz 相變。這讓他在發現一維外爾費米子的同時,還實現最低維度外爾費米子,進而驗證了記錄在教科書中的百年理論。
本次論壇以“Infinitas 未來無限”為主題,旨在展現青年科技人才的智慧與潛力,探索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近 80 位海內外學術大咖、青年人才、科技企業和金融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就科技創新、學科融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
在巔峰對話環節,華東師范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小華,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作為嘉賓,在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金勤獻的主持下,圍繞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社會生產力升級展開探討。
在展望未來 5-10 年技術領域的前景時,錢旭紅院士表示,在 AI 時代,最可能出現的是與 Al 相匹配的新硬件工業。如同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從傳統工廠到掌上工廠的轉變,最終產生 AI。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的一切產業硬件本就不是為 AI 準備的,必將被徹底顛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姜雪峰主持學科交叉話題討論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關注全球年輕研究人員和創新者,評選出“TR35”名單,而后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和創新者被列入其中。2017年,TR35中國大獎首次啟動。過去6年,TR35評選出了210位優秀的青年人才,來自不同的領域、擁有不同的背景。TR35的評選考察候選人的創造力、影響力、進取力、未來潛力和溝通力,將入選者分為發明家、先鋒者、創業家、人文關懷者以及遠見者。
來源|科技處\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圖文信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編輯|沈韻婷 編審|呂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