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年大夏”主題征文活動中,我們收到一篇回憶母親的長文,講述了大夏大學1947級教育系校友、曾任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的冷福志女士的故事。
今天是母親節,讓我們跟隨兒子張伶的筆觸,了解這位母親——大夏大學畢業生、第一批華東師大教職工,堅毅而豐盛的人生。

1989年,冷福志(左一)夫婦和兒子張伶(右一)在外公冷遹先生紀念活動上留影
“我的母親冷福志,曾任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她是大夏大學1951屆畢業生,也是華東師范大學的第一批教職員工。”

冷福志1950年的照片
“她于1947年8月考入大夏大學教育學系,1951年7月從大夏大學畢業,8月進入籌建中的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始了她長達42年的工作生涯。”

1951年,冷福志大夏大學畢業證書

大夏大學畢業紀念章
秉承著大夏大學“自強不息”和“三苦”精神,懷著對偉大教育事業的無限憧憬,冷福志見證了華東師大圖書館從最初“借用”群賢堂的7間教室,到第一座兩層館舍的拔地而起,再到現代化圖書館建筑的巍然矗立。
42年光陰荏苒,每一步都鐫刻著她的身影與汗水。她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和帶頭人。

20世紀50年代的華東師大圖書館
“當時的書庫條件差、地勢低、潮濕、沒有空調、抽濕設備,每年的黃梅天,尤其是夏季的暴雨,常會沖進書庫,母親組織大家放棄暑期休息,清潔書庫、整理圖書。”

1951年9月,華東師大籌委會茲請冷福志在圖書館服務
“我母親在流通組30年,主要抓服務:為學生服務、為教師服務,為教學服務。”
冷福志致力于圖書館硬件設施的改善,也始終秉持“讀者第一”的服務信念,實行開架借閱、開辦“流動圖書館”,為師生教育教學服務,為年老體弱的教師抄錄資料、送書上門。

“有時(館際互借)借還書量太大,我母親1.6米個子背不動,就讓我或者我父親幫忙從外館背書回家,第二天再由她背去師大圖書館。還書時再由我母親從學校把書背回家,如果我或者父親上班,就由母親直接背去還書。我有時笑母親,說她背書的樣子像纖夫一樣。”
“80年代末,家里裝了電話,母親當時已是館長,有時還會打電話叫我去車站接她,因為有書要背,她拿不動。”

華東師大老圖書館
1986年起,冷福志擔任圖書館館長,籌建圖書館邵逸夫樓,推動引進、漢化、擴充計算機集成系統的工作。

華東師大圖書館邵逸夫樓
“新館項目立項后,為落實資金、邵先生捐款和修改設計方案,母親在京滬兩地來回奔波,籌建新館的工作千頭萬緒,她往往工作到很晚。”

“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工作,將師大圖書館建成國內一流的大學圖書館,母親干脆舍棄小家,住到了學校。經過近700個日夜的努力,1989年10月27日,圖書館逸夫樓終于落成了。國家教委授予逸夫樓項目一等獎。”

2005年,冷福志(左)夫婦與兒子(右)、孫子的合影
“在她79年的生命中,有46年留在了大夏和師大的校園。她是如此熱愛師大,熱愛圖書館,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同學和老師,離開了奉獻一生的師大圖書館,她該有多么的不舍……”
在兒子張伶眼中,母親冷福志的人生故事是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贊歌,她的付出贏得尊敬、也獲得了認可。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傳承,家國一體。母愛是對家國精神最豐厚的滋養,愿歲月無恙,時光溫柔。
今天是母親節,祝福天下的母親節日快樂!我們永遠愛著你們!
引文來源|張伶 《賀大夏百年校慶》 通聯|王純 內容整理|張澤亞 編輯|史佳妮 編審|吳瀟嵐、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