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課堂如何應對AI對人文創作帶來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王峰教授文學計算團隊在智能文學和文學地圖繪制方向上,近日重磅成果連連:成功創作發布百萬字人工智能小說《天命使徒》,學科交叉“驚艷之作”——《西游記》數字文學地圖上線內測。一起來看!

《天命使徒》采用國內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后期潤色,是國內第一部人機融合式長篇小說。由王峰團隊制作,于2024年3月發布。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獲取小說原文
這部中文智能長篇小說是怎么寫出來的?
這部人工智能小說的模仿對象是網絡小說。王峰團隊首先對網絡小說的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網絡小說的情節結構,撰寫大量提示詞,成功建構出一套玄幻小說提示詞,通過調用大模型API,批量生成內容,形成整體線索連貫的長篇小說。后期通過人工介入,對大模型生成的小說進行修改,刪除掉重復、累贅的部分,為情節跳躍的部分撰寫連接語句,最終打磨成型。
這是目前國內完成的首部機寫為主的長篇中文小說。作為一部探索性的作品,《天命使徒》完成了幾個重要任務:首先驗證了某些國內大模型能夠完成提示詞連續投入,并保持生成質量穩定;此外,確定了提示詞的寫法并積累了必要的提示詞工程經驗;同時建立了簡易可行的生成系統。
“探索中也收獲不少教訓。”王峰表示。從提示詞方面來看,優化空間還很大,整體線索能夠保持一致,但在細節方面還存在大量跳躍和重復之處,需要較多的人工修改,這些都會在之后不斷優化提升。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寫作小說具有特殊的文風,與目前小說文風都不同。“這與大模型的寫作風格有關。我們還是希望人工智能小說可以模擬人類作家的文風。”王峰說。
一個勤奮的網絡寫手寫作100萬字的小說大約需要一年。通過機寫方案,完成這一體量的作品只需大約一個半月,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縮短為兩至三周。
據介紹,團隊還將打造一個可供公眾使用的長篇小說創作平臺,將好的創意與平臺的自動寫作服務結合起來,讓人人皆可寫作長篇小說。

《天命使徒》主要人物形象均由AI生成
在文學智能化的嘗試中,王峰團隊還聚焦創造文學地圖。他們將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搬到數字地圖上進行顯示,建立了一個直觀、交互的故事總貌,方便使用者迅速理解和把握《西游記》故事,深入地體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浪漫主義的文學到理性的計算,這種文理交叉式的融合,王峰教授及其團隊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

《西游記》數字文學地圖
三年前,滿懷對探索數字人文領域的熱情,王峰組建了一支名為“文學計算”的團隊,從計算的角度來探索文學研究。文學研究與計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隨著高校學科文理交叉的趨向越來越明顯,文學與計算關聯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團隊分析,在如今這個快節奏閱讀的時代,能細心閱讀長篇小說的讀者并不算多。若將其數字地圖化,便有可能讓用戶在1-2個小時之內把握住小說的整體活動面貌和情節變化,這對于時間相對有限的人群來說無疑是極具幫助的。
在整個實施過程中,王峰教授及其團隊經歷了無數的曲折和挑戰。
首先,《西游記》作為一部幻想性作品,其關注點在于人物和情節的展開,而非地點,而地圖制作的要點是地點要準確。這導致很多錯位的產生,比如具體地點可能不夠精確,而人物卻栩栩如生。
在整個行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前后差異。例如孫悟空在大鬧天宮階段能力超群無敵,但在西行取經的過程中卻能力變弱。面對實際問題,團隊聽取專家建議,進行了大量的修訂工作。
“幸得我們的團隊精誠合作,攜手共進,從工程技術層面逐一攻克了一個接一個的難題,最終度過了這段艱難時光。”歷經兩年多的努力,團隊終于將西游記地圖從一個雛形的設想轉化為一個具體的交互系統,并成功進行內測。

《西游記》數字地圖研發會議
“在我看來,新文科不是一個理念,而是一個事實。以往要實現文理交叉的工作,需要大量團隊協作。隨著大型模型的不斷完善,這種合作規模有望逐漸縮小。”
該作品的研發是華東師范大學強化學科交叉的一次創新試驗。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基本的科研趨勢;而從教學的角度來說,通識教育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研發團隊成員段金諾同學根據《西游記》數字地圖的數據,創造出一個奇幻的西游記交互界面設計,并獲得世界級獎項。
文學智能化除了具有廣闊的社會前景,還將為新文科實踐提供一個突破性的案例。“我們希望《西游記》數字文學地圖可用于文化普及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等。”王峰說。
網址:https://xiyoujimedia.cn:21506/
最佳顯示效果:1920px ×1080px 屏幕縮放100%
可注冊登錄,歡迎大家使用!
如果發現錯誤,懇請寫信至xiyoujimedia@163.com指出。
非常感謝!
來源|澎湃新聞、傳播學院 采寫|呂安琪 編輯|龍菲、沈韻婷 編審|郭文君、呂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