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華東師范大學“大夏影院”正式揭牌!由大夏書院、遠讀批評中心、圖書館、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婦女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大夏影院”首期電影導賞課暨“第二課堂”活動“認識電影與中國電影:從家開始”在普陀校區逸夫樓報告廳舉辦。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授毛尖,圖書館副館長魏明揚,黨委學生(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莊瑜,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龐維國教授,大夏書院副院長栗蕊蕊、王酈玉,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課程運維官張楊思頡,以及200余名師生出席課程。

華東師大“大夏影院”揭牌成立
龐維國在致辭中指出,電影導賞課是大夏書院“一次性養成”課程體系中“深度思維”模塊核心課程之一。他提到,“工作、學習之余,剩下的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看電影,特別是看大片。雖然我是學心理學的,但電影文學滋養了我的成長,激發了我做很多深層次的思考”。龐維國基于心理學專業背景,指出電影是一種特別能夠激發深度思維的藝術媒介,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為心理學早期的重要流派,就與電影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電影分析與研究提供的跨專業視角,滋養身心的同時,還有助于同學們的專業研究,最后,他勉勵大家抓住機會與毛尖教授面對面互動。

大夏書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龐維國教授致歡迎詞

龐維國為毛尖頒發大夏書院“榮譽導師”聘書
隨后,毛尖、魏明揚、莊瑜、龐維國一同為“大夏影院”揭牌。龐維國為毛尖頒發大夏書院“榮譽導師”聘書。

大夏書院副院長王酈玉主持儀式
重現發現與發明觀看
張楊思頡主持電影導賞環節,他從“為什么要看電影”這一問題出發,介紹了課程建立的初衷。他表示,作為電影研究者和影迷,他明顯感到電影這一媒介在受眾眼中的地位較之20世紀已經有所下滑。大量電影作品的套路化有目共睹,電子游戲、流媒體、短視頻甚至人工智能等新媒介、新技術對電影的沖擊也不容忽視,但觀看電影仍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
張楊思頡以觀影經歷為例為大家揭示,“爛片”的觀看也是一種人生經歷,重要的或許是觀看實踐本身。隨后,他引用了法國導演布列松對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差異的評論,指出觀看電影為同學們提供重新思考電影、拓寬生命經驗的契機的可能性,而這也正是大夏影院組織策劃一系列影視導賞活動的初衷與目的。希望師生在導賞活動中,一起在交流與實踐中觀看,重新發現光影后隱藏的維度,發現那些未曾設想過的觀看視角。

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張楊思頡主持電影導賞環節
風吹過樹
“電影能表現,風吹過樹。”
毛尖教授作題為“認識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分享,她引用電影大師格里菲斯導演的名言展開了論述。借用格里菲斯、戈達爾、伍爾夫等電影與文學大師的話語,介紹了電影這一媒介的特性。她指出,區別于文學文本的線性描寫,電影的影像具有一種同時性,只有電影能同時表現火車進站和下雨,能把握到語言文字線性描線把握不到的真實經驗。

毛尖教授作題為“認識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分享
隨后,毛尖教授從鏡頭的位置、角度、光線、場面調度、剪輯、鏡頭運動等多個角度展開論述。她熟稔地運用大量電影史案例,從格里菲斯到希區柯克,從戈達爾到伍迪·艾倫,諸如《火車進站》《城市之光》《小早川家的秋天》《群鳥》《羅馬假日》《小時代》《滿城盡帶黃金甲》《權力的游戲》等影片都被她巧妙地引入討論。毛尖用充滿褒貶、妙趣橫生的分享為同學們展示了理解、感受影像的多樣可能。
在談論到“電影在當下各種新媒介沖擊下的局限與可能”時,毛尖指出,電影在當代當然受到沖擊,甚至可以說像電視劇這樣的媒介已經占據了電影原本的“文化C位”。但電影仍然有技術和藝術上的獨特性,仍然在打開影像表達的可能性。
互動環節,多位同學結合自己的觀影經歷與思考向毛尖教授請教對電影媒介、電影產業等問題的看法,毛尖教授與張楊思頡分別給與耐心且有針對性的回應。

毛尖教授與學生互動
課程后,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留學生樸在煐認為:“毛尖老師的深入解讀與張楊思頡主持的活躍氣氛,讓參與者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獲得了對電影藝術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
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的中國本科生劉心洋表示:“毛尖教授詳細講述了電影作為近現代興起的藝術,比起形式豐富的多媒體,雖不再成為人們獨一的娛樂選擇,但是仍然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展現一種新的可能性……”
教育學部本科生郭珂昕認為:“電影中有很多深層次的韻味需要我們去思考,毛尖老師為大夏影院一系列課程做了一個生動的導入。”
“講座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希區柯克的深閨疑云中的光影技術,男主走上樓梯的俯拍視角和畫面中的光影技術都讓人拍案叫絕,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聽到如此精彩的講座”。軟件工程學院王程院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現場師生合影
據悉,“大夏影院”的名稱源自華東師范大學前身之一,在100年前成立的大夏大學,“大夏影院”傳承了大夏大學“師生合作”的優良傳統,旨在扎根“一站式”學生社區,通過經典電影片段導賞、影像文本深度解讀,拓展大學生的思維深度,培育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
圖文、來源|大夏書院 編輯|史佳妮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