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老年教育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學習型社會以及促進教育公平等領域的意義與作用日益彰顯。為進一步落實《上海市老年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市終身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進一步深化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由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組辦公室主辦、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承辦的“第二屆老年教育課程研究上海論壇”于3月6日在華東師大普陀校區舉行。論壇圍繞“精品課程建設與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展開。

2024第二屆老年教育課程研究上海論壇在華東師大舉行
華東師大黨委副書記孟鐘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上海市教委終身教育處處長閆鵬濤出席開幕式并作主旨報告,開幕式由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副主任裴建華主持。上海市(區)各級老年教育機構及高校老年大學負責人、一線教師,以及來自貴州、甘肅、廣東、湖南、黑龍江、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老年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近200人參加論壇。

華東師大黨委副書記孟鐘捷致辭
孟鐘捷在致辭中強調了老年教育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中的關鍵作用。上海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正積極探索通過教育促進老年人積極老齡化的途徑。華東師大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和老年教育,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落戶華東師大以來,圍繞課程這一核心問題充分發揮華東師大的學科和專家優勢,努力探索老年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他還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推進教育數字化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性,這為老年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引。華東師大將繼續致力于老年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動,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廣泛吸納全國各界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佳論高見,總結和梳理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已有的成果和舉措,為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咨詢服務,為老年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繼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教委終身教育處處長閆鵬濤作主旨報告
閆鵬濤在主旨報告中首先回顧了上海老年教育的發展情況,指出上海市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老年教育網絡,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服務。他強調,為使老年教育課程更好地適應城市發展和老年人的學習需求,上海正深化課程建設研究,包括優化課程體系、打造品牌課程和推動數字化課程的評估與建設,同時積極探索老年教育數字化課程資源的評估指標以提高課程質量。他提出,未來老年教育課程建設應立足實踐,持續構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提升老年教育理論研究水平,并增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共同推動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推進社會文明進步、促進全民終身學習、建設教育強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副主任裴建華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后,上海老年教育品牌課程的評選表彰舉行。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夏瑛宣讀表彰決定;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沈濤、張社、常務副主任李學紅分別為榮獲特色課程獎、精品課程獎和優秀組織獎的獲獎代表和單位頒獎。

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組辦主任夏瑛宣讀表彰決定


特色課程獲獎代表頒獎

精品課程獲獎代表頒獎

優秀組織獲獎單位代表頒獎
頒獎環節后,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副主任李家成,中心研究室主任朱敏和馬麗華分別作了題為“基于《氣候變化教育綱要》的老年教育課程設計”“上海老年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意見研制思考”“老年教育課程體系分類的基本構想”的專題研究報告。

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副主任李家成作研究報告

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研究室主任朱敏作研究報告

上海市老年教育課程研究與評估指導中心研究室主任馬麗華作研究報告
在老年教育專家主旨發言環節,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周延軍,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崔新有,浙江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張吉先,合肥經濟學院副校長伍德勤,福建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沈光輝五位專家受邀作主旨發言。

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周延軍作主旨發言
周延軍以“關于老年大學課程(教材)建設的思考”為題,對老年大學教材建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他強調了老年大學教材建設的重要性,指出教材應符合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內容應多樣化,涵蓋健康、文化、科技等領域,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同時體現科學性、系統性和時代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重視數字化教材和在線學習平臺的建設。他指出,老年大學教材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這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通過高質量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提升老年教育水平,促進老年人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江蘇省終身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崔新有作主旨發言
崔新有分析了中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學歷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隨著“新老人”群體的崛起,他們對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他以“面向新老人——銀發浪潮下老年學歷教育新定位和新探索”為題,強調了老年學歷教育的新定位應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終身教育體系,激活老年人口的人力資本。面對課程設置不完備、學習資源不系統、學分銀行功能不完善等問題,江蘇開放大學探索了“人本化、社區化、數智化、適老化”的教育模式,通過提供多樣化課程、實施雙導師制、建立學分銀行等措施,以適應老年人的學習需求。

浙江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張吉先作主旨發言
張吉先指出,當前老年教育存在班級為基本單元、實踐性和活動性教學、實用性目標導向等特點,但也面臨著教學內容缺乏統一大綱、教學組織隨意性大、缺乏教學評價等問題。基于此,他提出了深化老年教育教學改革的策略,強調以課堂為核心,創新“課前設計”、“課堂組織”和“課后評價”三個要素。他還提出利用數字化技術,如學習地圖和在線教育平臺,來構建老年學習的新樣態。這些措施旨在提升老年教育質量,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社會參與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實現老年教育的現代化和普惠共享。

合肥經濟學院副校長伍德勤作主旨發言
伍德勤深入探討了老年學歷教育的困境,包括入學條件限制、專業設置單一、課程與教學方法不適應老年人需求、考核評價方式不適宜以及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他提出利用“學分銀行”系統來增加課程選擇自由度、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并推進教育資源共享。他建議構建適合老年人的教育體系,明確辦學主體,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并建立學分累積和教學管理機制;同時強調了確保老年學歷教育文憑價值的重要性,避免濫發文憑,以維護其社會認可度。

福建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沈光輝作主旨發言
沈光輝以“老年學員的人格因素與個體特征如何影響課程偏好——基于用戶學習行為的畫像”為主題,探討了老年學員的人格因素和個體特征如何影響他們對老年大學課程的選擇偏好。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外傾性和神經質等人格特質,以及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個體特征,顯著影響老年學員的課程偏好,建議老年教育應個性化設計課程,以提高老年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教育的可及性。該研究旨在為老年教育課程設計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的參考,有助于提升老年教育的質量和老年人的幸福度。
在青年學者專場環節,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孫立新、國家開放大學研究員劉述、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潔、四川開放大學研究員江穎和上海開放大學副研究員傅蕾作專題報告,分享環節由馬麗華主持。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孫立新作專題報告
孫立新以“老年教育品牌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為題,主要探討了老年教育品牌課程的建設,強調了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她提出了基于七大類別的老年教育的教育品牌,如“康養游學”“傳統文化”等,強調品牌定位、課程開發、教師培訓和組織機構建設的重要性。此外,她強調了老年教育的社會治理作用和積極老齡化的概念。

國家開放大學研究員劉述專題報告
劉述從歷史方位、時代價值和路徑探討三個部分探討“老年教育課程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路徑”,強調老年教育在提升老年人社會責任感、促進家庭和諧以及推動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的重要性。劉述提出,老年教育應通過多元主體聯動、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創新課程內容與形式、完善激勵與評估機制等策略來實現。這些措施旨在促進老年教育的發展,增強老年人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自豪感,同時為社會治理和文化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李潔作專題報告
李潔以“老年教育課程目標的現實構建——以精神發展為內核要素”為題,強調了課程目標在老年教育課程設計和實施中的核心地位,認為精神發展是老年教育課程目標的核心要素。她指出,精神發展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精神性增長,也是老年期的本質特征,對老年幸福感的實現至關重要,應基于老年學習者的需求、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三個維度來構建課程目標。

四川開放大學研究員江穎作專題報告
江穎以“老年教育課程價值取向探索——基于中國香港和內地老年教育機構比較的視角”為題,探討了中國香港和內地老年教育機構的課程價值取向。香港注重代際教育、生命教育和跨界協作,而內地強調社會服務和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她提出老年教育應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建立課程遞進階梯,并鼓勵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并強調了培養老年教育專業人才和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上海開放大學副研究員傅蕾作專題報告
傅蕾以“回歸起點:老年人學習需求層次下的課程開發——基于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視角”為主題,分析了國內外老年學習需求的差異。通過調查,她揭示了老年人學習需求與美好生活向往的關聯,強調了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并提出啟發性建議。
在優秀案例研究專場,上海市松江區社區學院劉清圓、上海市崇明區社區學院童奇炎、上海浦東南匯新城老年大學李秋菊、廣東開放大學趙斯羽、上海市靜安區老年大學王旭、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社區(老年)學校許德學作報告,分享環節由朱敏主持。

上海市松江區社區學院劉清圓作報告
劉清圓作了題為“老年大學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的實驗研究——以《幸福長者生命成長課程》為例”的案例匯報,介紹了上海市松江區社區學院“幸福長者生命成長課程”的相關設計,助力長者提升生命和生活質量。

上海市崇明區社區學院童奇炎作報告
童奇炎作了“課程思政視域下<創意海派插花>的構建路徑與融合實踐”的分享。課程將美和教育貫穿于教學的過程中,將道德提升和人文素養穿插其中,從中體驗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

上海浦東南匯新城老年大學李秋菊作報告
李秋菊作了題為“智慧老年:綠色科創與氣候變化教育特色課程開發與實踐”的專題報告,探討了綠色科創與氣候變化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強調了智慧助老和創新教育的趨勢,尤其是數字化教育對于幫助老年人提升生活質量和滿足他們對科技創新及氣候變化的學習需求至關重要。

廣東開放大學研究員趙斯羽作報告
趙斯羽作了題為“終身學習視角下韌性主題老年教育課程建設的國外經驗”的專題報告,具體介紹了國外關于韌性主題的老年課程案例,強調應對能力、適應力、積極的自我概念這三個核心屬性,啟示我國老年教育進一步豐富課程類型,立足文化語境開發課程,并提高課程的參與性。

上海市靜安區老年大學王旭作報告
王旭以“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英語講》”課程建設實踐與思考為題進行匯報,介紹了該門課程的緣起、內容與實施等,期冀提升學員的英語日常生活用語并傳播中國文化知識。

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社區(老年)學校許德學律師作報告
許德學分享了開發《生活中的法》課程的心路歷程,強調了教育老年人如何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提倡“授人以漁”的理念,提升老年人的法律意識和生活質量。

上海市老年教育協會會長莊儉作論壇總結
最后,上海市老年教育協會會長莊儉對論壇進行了總結點評。他認為本次論壇組織安排緊湊、內容豐富多樣。首先,論壇具有廣泛性。專家學者涉及地區廣泛,身份角色多樣,理論視角豐富。其次,論壇及時且必要。響應了國家“擴大資源共建”的號召,是對現實老年教育課程建設問題的及時響應。第三,論壇具有新意且富含成果。關注了老年教育與其他階段教育對象的差異以及“新老年人”如何培養等問題。第四,論壇具有實際性。各位學者均能結合自身實踐以及調查調研,以數據、事實說話,為老年教育的發展獻計獻策。最后,莊儉希望論壇越辦越好,在智慧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共同開創老年教育的美好未來。

第二屆老年教育課程研究上海論壇在華東師大舉行
來源|老年大學 文|楊懿凝、楊子儀、李書涵、岳亞茹、徐迎華 圖|葉雨、魏傲贏、宮卿、沈怡琳等 統稿、校對|李書涵、楊懿凝
編輯|沈婷鈺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