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分別是地球的最北端、最南端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地球“三極”。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本科生協同育人黨支部舉辦的“華東師大啟程,勇闖地球三極”主題黨日上,匯聚了從華東師大出發,前往地球“三極”的勇士們。

張博:首位到達南極冰蓋最高點Dome A的華東師大學子
華東師范大學2021級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內陸(昆侖)隊隊員張博已經完成南極科考任務,即將登上雪龍號返程了。作為學校首位赴中國南極冰蓋最高點(Dome A)科考的學生,張博在南極中山站遠程連線,分享此次南極科考的經歷與感悟。

張博在中國南極昆侖站
“這次南極考察,我們一路經過中國南極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固定翼機場、中國南極泰山站、南極冰蓋最高點(Dome A)、中國南極昆侖站、麒麟冰下湖等,一共在內陸待了62天,直線路程約1200km,海拔爬升約4100米。”雖然被南極的強紫外線曬得皮膚黝黑,但和熟悉的老師同學面對面,張博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南極內陸,遠比想象寒冷。高輻射、時刻伴隨的風吹雪、刺骨的寒風如尖刀般招呼我們,以至于我們車隊在從昆侖站返回中山站途中都被吹散。”

盡管天氣惡劣、環境艱苦,張博仍然圓滿完成了由他負責執行的南極內陸冰雪環境過程科考工作,并在南極中山站-Dome A斷面不同區域獲得了一系列野外觀測數據和雪冰樣品。
“雪冰是南極最核心的環境要素,南極雪冰環境研究是全球氣候環境變化領域的關鍵研究內容之一。南極雪冰與全球水循環過程、海平面變化等存在密切的關聯,同時雪冰環境對氣候變化響應敏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靈敏指示劑。”


張博在南極鉆取淺雪芯和采集雪樣
由張博在中山站-Dome A斷面冰雪環境考察時獲取的冰蓋表面變化長時間連續觀測數據和樣品,將為分析區域氣候變化、物質平衡和冰蓋運動特征等提供基礎數據資料,從而為解答南極氣候環境變化過程和機理、冰蓋動力學過程和機制、冰蓋物質平衡等核心科學問題提供基礎。
“要更好地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用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我國的極地事業添磚加瓦。”

李喆:從南極之巔到世界屋脊的足跡一路前行
“野外工作期間我們不僅要完成科考任務,還要解決后勤問題,挖雪化水,加油發電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環節。”2022級自然地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李喆同樣經歷了極端自然環境的考驗。
即便如此,李喆也沉浸在科學考察的充實與快樂之中。李喆用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的話激勵自己——“南極洲是科學的競技場,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戰場!為什么要去南極?因為南極冰蓋在那里!”
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昆侖。在青藏高原的科考經歷中,李喆進一步感受到了山地冰川帶來的震撼。2023年7月,李喆參加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由于長期身處昆侖山脈海拔5700m的慕士塔格冰川,時間的漫長,足以漸漸習慣高原反應帶來的失眠和強紫外線的灼傷。李喆說,從兩百米鋼纜用完,冰川尚未透底,再到意料之外的冰裂隙,深不見底的冰川厚度和復雜的冰下結構,“讓我真正領略到了冰川之父的偉岸和神秘,震撼于大自然的美麗與博大”。

李喆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
山高人為峰。相較冰川的巍峨,讓李喆感嘆的是科學家們對冰川科考事業堅定的信心和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意志。
有一次從5700m冰川走到山腳下,一路穿越冰裂隙,看到黑色的冰磧物從大變小,看到4800m淡紫色小花在生命禁區野蠻生長,最后穿越冰川末端3-4m高的冰塔林到達山腳下……“這長達7個小時,11.5公里的下山之路讓我深切感受到了山地冰川工作的辛苦,也理解了老一輩冰川學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李喆回憶道。

滕曉龍:將把華東師大地理精神帶到北極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2022級測繪工程專業碩士滕曉龍近日成功入選中國2024年度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預備隊,他將作為中國2024年度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預備隊員,計劃于今年4月初前往北極黃河站進行科學考察工作。
滕曉龍在聽完兩位師兄的介紹后激動地說道:“張博師兄抵達了南極冰蓋最高點,李喆師兄前往了世界屋脊,而我,作為地理科學學院黨員,即將接過接力棒,前往北極黃河站,我會把華東師大地理精神帶到北極去,把華東師大校旗插在北極之巔。”
他清楚地意識到此次北極科考任務的重要性和挑戰性。“此次前往北極的科考任務對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我會以此為契機,將南極的研究經驗與北極的考察任務相結合,深入探索北極地區的氣候環境等方面的知識。”
作為冰川考察工作的現場執行人,他在北極的工作將會涉及在北極獨特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儀器安裝、數據和樣品采集、精確測量等,將面臨低溫、強風等極端的環境條件和不可預測的挑戰,但他堅信這次經歷將帶給他帶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深入探索與欣賞地球極北之地的神秘與魅力。
“極地科考意義深遠,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我期待在北極的征途中,與來自不同背景和領域的科研人員一同合作,探索未知,為祖國的極地科學探索貢獻自己的力量。”滕曉龍說。
近年來,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持續優化從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思政建設、精品教材編制到招生改革、培養流程規范、聯動實踐基地建設、國際化交流、項目導向科研、高水平文章突破培育、以賽促研、論文預審與獎勵等一系列培養改革措施,深度推動在全育人理念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合,全面加強學生思政教育和生涯指導,推動卓越育人培養取得了突出成效。
從南極到青藏高原,從世界屋脊到北極,華東師大人勇闖地球“三極”。極寒之地,冰雪為伴,拳拳愛國之心,行勝于言。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無私無我,勇毅前行!
來源|地理科學學院、研究生院 通聯|吳瀟嵐 采寫|徐心成 編輯|毛宇彤 編審|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