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寒假,48名華東師大同學從上海啟程奔赴日內瓦、維也納、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舊金山等地參加“第二課堂”海外實踐,學習體驗,收獲成長。他們到聯合國總部、國際組織參訪,到公益組織參加服務,深入海外學校課堂實踐觀摩,入住城市家庭體驗文化碰撞,快來看他們熱辣滾燙的精彩假期!


01 在聯合國 了解國際組織議事規則


“在聽取聯合國官員的精彩分享時,我仿佛被帶入了一個跨越國界的知識盛宴。聯合國裁軍事務廳、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等各個機構,宛如一個個齊心協力的建設者,致力于打造一個更加公正、和平且可持續的世界。”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本科生周格菲參訪聯合國駐維也納辦事處交流學習時這樣說道。



在聯合國維也納、日內瓦總部參訪的學生團隊還實地走訪了聯合國裁軍研究所、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等各個機構,了解相關工作開展機制。
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韓成功表示:“在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難民署的訪問中,我理解了國際社會在處理全球性問題時所面臨的挑戰與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地球的一員,無論是致力于消除貧困、改善教育,還是保護環境,每一個目標都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參訪學生團隊在聯合國會議室中開展了模擬聯合國活動。外語學院本科生饒斯羽談道:“各國就一事項達成協議是十分困難的,包含了太多利益的取舍和辯論的技巧。聯合國給予了每個國家平等發聲的權利,致力于合作和達成共識,是十分了不起的存在。”
教育學部本科生陳辰表示:“當我們探討一個具體話題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到各方的態度和努力,這種理解對于分析教育政策和進行教育治理非常重要。”
02 走訪海外名校和城市社區 體驗多元文化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調研期間,同學們參訪了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高校,通過對比中美高等教育的異同,更為直觀地了解了當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
同學們在調研期間學習了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public service、public safety、volunteering 等相關課題,對當地的非營利性組織、社會活動、公共安全、文化交流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感觸。


在與寄宿家庭相處的兩周時間里,同學們也有自己的感悟。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本科生梁依柔表示:“我們常在晚飯后和寄宿家庭聊對于同一個話題的不同看法,加深了對彼此文化觀念的理解。”
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汪欣冉和同學們一起為寄宿家庭準備了中國節日的必備美食——餃子。“在和面、包餃子的過程中,我向他們介紹了餃子的歷史和中國的飲食文化。希望通過有參與感的體驗,讓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03 上課啦!在美國學校的教育實習交流

在美國華盛頓、波士頓,16名來自華東師大教育學部的同學開展了學術研修和教育實踐。他們旁聽當地高校的課程、聆聽講座和參與研討會,并在知名教授的學術指導下,深入了解當地的教育體系、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明確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以及IB課程教育理念。
教育學部本科生梁笑凡表示:“Thomas老師的教學方案和評估方法,讓我與之前選修課學習的工作分析與職業教育課程設計建立了聯系。而馬里蘭大學教育學院Alejandra老師上的有關跨文化理解的課更是一節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在上課期間他會適時地詢問學生的感受以調整課堂進度,讓我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尊重。”



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生吳奧亞在當地最好高中Boston Latin School體驗和觀察了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中學課堂更加注重讓學生自己組隊做研究并展示,會留較多課堂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搜索相關的資料做準備,老師給學生一些指導,更像是組織者,是學生的引導者和朋友,而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親和力強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建立起積極的學習環境。”
音樂學院本科生楊方圓也表示:“當地的人文環境展現出其開放性和多樣性。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和觀點發表較為自由。”
04 “新青年全球勝任力培養計劃”
華東師范大學“新青年全球勝任力培養計劃”,是與中國教育國際交流研修學院共同設立的研修項目。項目在日常開展線上授課,在寒暑期開展“第二課堂”海外實踐,旨在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卓越人才。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工作以學工部、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等單位協同多家院系,提出“OPEN”理念推進“卓越育人”人才培養路徑,打造以篤學(Organized Studying)、善思(Presenting Reflection)、力行(Engaging Practices)和致遠(Navigating Future)為核心要義的多層級、全學段大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計劃。未來,學校還將持續豐富資源平臺,完善保障機制,加強社會合作,不斷開拓實習實踐機會,為致力于參與國際組織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項目課程學習和實踐實訓。
來源 |黨委學生(研究生)工作部、選調生工作辦公室、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致謝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研修學院
帶隊教師 |成一川、呂希 通聯|唐婧琦 編輯|鄧安之 編審|吳瀟嵐、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