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寄希望于年輕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希望年輕人“把個人奮斗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臺上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上海廣大青年備受鼓舞。大家表示,將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召喚,勇擔使命砥礪前行,讓世界看到中國青年的力量。請聽報道。

“年輕的事業”——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復旦大學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副研究員戈維峰表示,總書記的講話為年輕人的奮斗指明了方向,極大鼓舞了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國家科技發展主戰場的熱情。
“確實是給青年學生給出了一個這種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從國家層面應該對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很重視的,也代表未來的這種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所以學生在選擇從事人工智能行業的時候,會更有信心。”
青年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目前,上海已形成覆蓋設備、材料、晶圓制造的完整集成電路產業鏈,特別是在消費電子與人工智能雙輪驅動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具有很強韌性。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信息服務科主任、華虹宏力大數據平臺建設青年突擊隊隊長胡海天說:“總書記講到我們需要有更前沿的技術來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對我們這種跨學科的領域,我們更加有動力來做很多技術上的創新。”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學生黨支部書記、2024級博士生曹陽,正從事開發能夠精準定位知識病灶、識別思維斷層、追蹤能力成長點的“認知診斷”系統,從而幫助教師實現教學從經驗性判斷到數據化施教的跨越。曹陽說,將全力擁抱人工智能這個“年輕的事業”,將個體奮斗嵌入國家發展的脈絡中,跑好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接力棒,“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智能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就是在教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將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國家人才培養,讓人工智能不僅是解題的最強大腦,更要成為托舉民族復興的教育脊梁。”

只有營造更好的生態,才能讓更多青年創新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已連續十四年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營,打造專屬青年人才的創新創業實訓平臺。上海技術交易所國際交易中心、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總經理屈林說,正在進一步構建全鏈條的科創孵化體系,為青年人才對接更多創新資源,“臨港科創中心正在籌建臨港新片區青年創客基地,也將吸引更多的青年創客人才和項目涌入臨港,構建青年創客“在臨港落地、成長在臨港”的良好環境。我們還將對孵化服務進一步前置、延伸和深化,加大孵化器與創新源頭產業的緊密結合,實現創新資源從聚合到聚變。”
全國青聯常委、徐匯區青聯副主席、上海益社公益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李磊與徐匯區新興領域企業青年聯系密切,他表示,要發揮青聯組織優勢,服務帶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讓他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臺上綻放青春光彩。“借助徐匯‘模速空間’這個產業高地,帶動更多青年人才一起,不懼失敗,不畏前路,為把人工智能服務于實體經濟、服務于產業布局、服務于上海經濟升級做出有力的貢獻。”
閱讀原文
記者丨李斌 劉康霞 陳晗菲 趙宏輝 劉婷
來源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