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契,原名馮寶麟,哲學家、哲學史家,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歷程》《怎樣認識世界》和“智慧說”三篇(《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邏輯思維的辯證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出版有10卷本哲學著作《馮契全集》。探尋馮契在上海軌跡,發現他與陜西北路186號有過很多交集。
希望用哲學理論救國
馮契1915年出生于浙江諸暨山區一戶農家,高小畢業后考進浙江省立杭州初級中學,當時的杭初校長、同時擔任國文教員的唐世芳對他非常賞識。1935年春,馮契從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畢業,同時考上了南開大學數學系和清華大學哲學系。最后,馮契選擇了清華哲學系,“要救國,就要有理論,最根本的理論是哲學,我對數學、科學、文學、哲學都愛好,學哲學大概是最能滿足我廣泛的興趣。”
當時的清華哲學系大師云集,馮契師從金岳霖、馮友蘭等中國現代哲學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在馮友蘭教授的“中國哲學史”課上,全班得90分以上的只有三人,馮契是第一名。入學之后,馮契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游行,加入“左聯”清華園小組,參與編輯文藝刊物《新地》,還陸續在《清華周刊》《清華副刊》上發表散文詩和小說。
抗戰爆發,馮契輾轉山西、河北等地參與抗日。1938年,他從汾西沖過封鎖線奔赴延安。到延安不久,魯迅藝術學院開辦文學系第一期,馮契便進入文學系學習,后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馮契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復學,成為哲學系三年級學生。畢業后,他入讀清華大學研究院哲學部,師從金岳霖。1944年9月起,馮契在云南大學文史系擔任講師,講授哲學、邏輯學。
馮契治學廣涉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價值論、倫理學、邏輯學、美學等領域。他通過論證由知識轉化為智慧的機制,提出了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智慧說”,指出認識并不限于知識經驗領域,同時指向“自性與天道”的智慧領域。
積極為進步刊物撰文
抗戰勝利后,馮契經馮友蘭推薦到上海的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任教,講授哲學、邏輯學及中國哲學史。據報道,馮契當時住在同濟大學的四川路宿舍,后來又搬到禮查飯店(即浦江飯店,當時也是同濟的宿舍)。后來,他還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上海紡織工學院、復旦大學執教,住址也在長樂路、吳淞路、淮海中路間轉換。
教書的同時,馮契還常為進步刊物《時與文》《展望》等雜志撰文,他這時常用的筆名有商翼、馮契等。值得一提的是,馮契與《展望》的淵源匪淺。1948年5月1日,新《展望》周刊在上海出版,每周出版一期。當時,《展望》由黃炎培接辦,陳仁炳任副社長,先由潘朗主編,后來黃炎培請中共在滬地下組織委派王元化主持編輯工作。王元化曾在《新民晚報》“夜光杯”中撰文回憶,他在1948年擔任《展望》周刊編輯時,馮契就是撰稿人,“馮先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早年,他曾將認識分為三層,即以我觀之的意見,以物觀之的知識,以道觀之的智慧。馮先生終其一生都是一位智慧的探索者。讀馮先生文章,不得不驚嘆他的頭腦睿智,思想清明。后來我和他見面多了,更覺得他是一位極其純樸、溫靜、謙和的人。”《展望》在上海解放前出版到1949年3月18日,共計45期,后來遭到國民黨政府查封。上海解放后,《展望》于6月1日復刊,也是上海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一份雜志,社址最后選擇了陜西北路186號榮宅。巧合的是,20世紀60年代,馮契牽頭的上海哲學書編寫組的專家也曾住在陜西北路186號工作。
馮契參加“上海大學教師聯誼會”時認識了劉佛年、陳旭麓。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華東師范大學組建,劉佛年是創始人之一。當時,劉佛年、陳旭麓都勸馮契到華師大工作,并且把家也搬來。這樣,馮契正式受聘于華東師大,入住師大一村,直至1995年去世。






閱讀原文
記者丨沈琦華
來源丨上觀新聞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郭文君
更多閱讀:
上觀新聞丨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丨探尋馮契在上海的時光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