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本就紛繁多元的世界,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深刻而全面的巨變。如何在大變局中安身立命?這是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唯有學習才能突破自我,持續的學習和有規劃的行動是當代人的生活方式。面對世界的巨變,學習方式和評價變革刻不容緩。誰去學習?學習什么?以什么方式學習?如何有判斷地學習?如何以學習破局?

在此背景之下,由華東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教育高等研究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 “研究性學習與評價研討會暨第一屆上海學習博覽會”,于 2025 年元旦在華東師范大學這片學術的沃壤上盛大啟幕。
100余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帶著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刻的洞察思考,齊聚麗娃河畔,為迷茫中的學習者、教育者們答疑解惑、指引方向。
上海各區60多所學校的500多名教育工作者,也踴躍參會。他們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辛勤耕耘者,同時也是自身專業成長之路上的不懈追求者,他們滿懷著對學習方式變革的熱切期盼,渴望從這場研討會上汲取智慧的養分,探尋更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路徑。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2000名學生和家長也齊聚于此。學生們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發聲參與者。他們帶著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切體驗與所思所想,來與專家、老師們交流互動。家長們,則懷揣著對孩子未來的深切期望,希望能緊跟學習變革的步伐,為孩子的成長營造更優質的環境,做好孩子求學路上的堅實后盾。
新年伊始,各方人員齊聚學博會,不同的視角相互交織,多元的聲音彼此共鳴,為這場盛會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也讓我們對后續關于學習與評價變革的探討充滿了期待。
主旨演講:智慧燈塔,照亮前行之路
3位來自高校的教育界大咖帶來了精彩的主旨報告,聚焦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未來學習方式的變革。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劉云杉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見解。她曾遇到的拔尖學生更多的是“跑得快”的,他們普遍成績出類拔萃,但這類學生的學習大多是以目標結果和外部評價為導向。
“這類學生拔尖的前提是不能失敗,擁有的是對知識的間接興趣,而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不怕失敗的創新型人才,對學習或探究的內容產生直接的興趣,并能夠提出根本性的問題?!北绕稹芭艿每臁保瑒⒃粕几蕾p這些“走不同”的學生。
對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劉云杉認為,學校應當提供一個容錯、松弛、多元的環境,來保護他們的內在興趣。此外,教師要以發現學習、探究學習來取代接受“定論”的學習,以“任務清單”“學案”替代“教科書”,讓學生的成長“看得見”。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原主任、考試與評價研究院院長陳玉琨談到,當下課堂教授的是昨天的知識,試圖解決的是明天的問題,“目前,要改變的是學校育人過程中重知識、輕智慧這一現狀,突破口就是讓學生學會探究,為他們探索新知,砥礪心智提供機會和舞臺。”
他提出,“研究性學習至關重要,要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像工程師一樣創造發明,像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一樣引領社會的發展?!蔽覀円ㄟ^教育方式的變革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span>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吳剛分享了如何來設計高質量的探究式學習。他認為,“好的教學設計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活動’,而是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一個復雜的問題或有多個答案的問題,并且該項目的開展要具有周期性?!薄皩W生在此過程中,可以收獲學術知識、基本概念和相關技能,并最終產生高質量的產品?!?/span>
吳剛也談到,學校教育中,教師要注重成果分享與團隊合作,“當學生組建團隊共同來完成一個項目時,他們在尊重他人貢獻的同時,也貢獻了自己的聲音、才能和技能。另外,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公開自己的學習過程,多與師生分享交流?!?/span>
多元活動:搭建交流與成長的舞臺
學博會的活動現場,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宛如一座學習的 “大觀園”,各類活動精彩紛呈,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為參與者們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學習與交流平臺

初高中學生展示活動現場,青春的活力與智慧的光芒交相輝映。學生們或是通過精心制作的展板,圖文并茂地展示自己在學科拓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探索成果;或是自信滿滿地分享自己在同儕小課題研究中的成長故事與心得體會。在這里,他們不再是課堂上默默聽講的受眾,而是搖身一變成為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引領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著新時代青少年的風采與擔當,讓臺下的觀眾們不禁為他們的奇思妙想與斐然成果點贊鼓掌。
初高中同儕學習展示課上,學生們成為了課堂的絕對主角。他們圍繞著知識點展開激烈的小組討論。思維的火花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迸發,一個個新穎獨特的觀點如泉涌般呈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傾聽他人的聲音,懂得了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提升了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臺下觀摩的師生們,也在這場別開生面的課堂中深受啟發,對未來“以學生為中心”的變革有了更為直觀、深刻的認識。

大學、高中、初中共論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環節,匯聚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紐約大學、上??萍即髮W、昆山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東南大學等高校及上海50余所高中、初中學校代表。他們圍繞著以學生評價為抓手貫通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學習方式創新、科學教育、教育國際化、正式學習空間與非正式學習空間、教師專業素養等多個板塊,展開深入探討。大學代表分享前沿學術研究動態、高校人才選拔標準,為中學拔尖創新人才成長之路指引方向;中學代表則結合實踐,探討如何為學生個性化成長鋪路搭橋;學生們也積極參與其中,表達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與期望。三方暢所欲言,打破學段的壁壘,為構建連貫、協同的教育生態體系出謀劃策。
專業方向探索活動區域,為學生們打開了通往未來職業世界的大門。人工智能方向,教授深入淺出地講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奧秘,行業大咖分享智能算法在各領域的創新應用案例,激發學生對科技前沿的探索欲望;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從太陽能、風能的高效利用,到新型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的神奇特性,讓學生們驚嘆于科技改變生活的巨大力量;交叉醫學方向,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融合、醫學與生物工程的跨界碰撞,為有志于醫學領域的學生勾勒出一幅廣闊的發展藍圖;互聯網數字網絡方向,6G 技術的普及、大數據的挖掘分析、云計算的強大支撐,讓學生們領略到數字時代的無限可能;新工科方向,傳統工科與新興技術的交叉融合,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等專業的崛起,為工程技術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國內外聯合培養方向,留學專家解讀各國學習環境的優勢、申請流程,學長學姐分享海外求學的酸甜苦辣,為學生們拓寬國際視野、規劃留學之路提供了寶貴經驗。每個方向都邀請了專業領域教授和職業領域大咖共同進行分享,幫助學生們將 “學業” 與 “職業” 緊密融通,提前做好人生規劃。
以賽促學:三駕馬車,驅動變革引擎
在本次研討會暨學博會上,“善言杯” 上海市思維與語言創新素養評選活動、“新教杯” 教師評價技能大賽和 “覃思杯” 課例研究與學例設計大賽三大賽事重磅登場,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它們宛如三駕馬車,齊頭并進,為學習變革注入了澎湃動力。

“善言杯” 上海市思維與語言創新素養評選活動,猶如一座錘煉學生綜合素養的大熔爐。其精心設計了元認知解題、小課題研究、學術寫作、公共演講等多個環節,涵蓋中文、英文雙語賽道。在這里,學生們不再是知識的被動吸納者,而是主動出擊的探索者。他們在元認知解題中,學會深度剖析問題,挖掘知識內核;于小課題研究里,聚焦社會熱點、學術前沿,自主探尋答案;學術寫作促使他們邏輯縝密地表達觀點,而公共演講更是給予他們在舞臺上綻放光芒的機會。通過這一系列環節的歷練,學生的協作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參賽學生在完成比賽項目之后,還需以答辯和演講的方式進行交流和展示,這一過程如同 “畫龍點睛” 之筆,進一步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讓學生們從內而外實現蛻變,成長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新教杯” 教師評價技能大賽,則是教師專業成長的 “試煉場”。這一賽事精準定位教師的核心技能,分為基于真實情境的測評題、基于元認知的數學學習任務和跨學科學習任務三類賽題,直擊當下教學中的痛點與難點,旨在考查教師的命題和教學設計能力。參賽教師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基于真實情境的測評題創設中,展現出驚人的創意與巧思,將生活中的點滴融入題目,既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場景,又蘊含著嚴謹的邏輯性,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感受到知識與生活的緊密相連。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熊斌作為大賽評委,對參賽教師的表現贊譽有加。而華東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教授韓映雄更是寄予厚望,希望通過此次大賽收集優秀的學習任務或測評題,用于學生學習的實驗研究,進而確認這些新型學習任務或測評題對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獨特作用和價值,同時探索促進和發展教師評價素養的可行途徑與方案,為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鋪就堅實道路。
“覃思杯” 課例研究與學例設計大賽,宛如一場推動中小學教研質量進階的 “及時雨”。它承載著探索課例研究新形態、開創學例設計新實踐的重任,致力于強化教研對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支撐功能。在這個賽場上,教師們不再孤立無援,而是以團隊的形式攜手共進,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力求讓每一堂課都成為知識與智慧交織的盛宴。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安桂清深刻指出,“覃思杯” 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將教師專業研究共同體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完美融合的契機,實現了以賽促教的美好愿景。教師們在這里不僅擔當著知識的傳遞者,更蛻變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和教學的研究者,為教育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學習博覽會既是一種新穎的交流方式,也是學生學習過程與成果展示平臺。此次學習博覽會意在以三大賽事為依托,探索學習方式和評價變革路徑,并以此突破基礎教育的內卷困境。
閱讀原文
來源丨鳳凰新聞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郭文君
更多閱讀:
第一教育 | 近2000名學生與家長、500多名教育工作者赴約,2025年的開端是“學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