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坦贊鐵路的開通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坦之間的合作迎來了第六十周年。這份交往,不僅有歷史的厚重感,也飽含著現實的溫度與活力。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華東師范大學一群師生參與“對話中非文明”學習實踐項目團,近日結束在坦桑尼亞為期八天的田野實踐與社會調研。他們以駐坦使館、中資企業、當地學校和歷史古城為脈絡,在學思踐悟中深化對這片紅土大地的認識。他們還在東非高原上聽到進博會的故事,聽到更美好的未來暢想曲。
看見年輕一代
正為中坦合作注入新活力
在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楊延寧教授的帶領下,來自外語學院、歷史系、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及思勉人文高等研究學院5家單位11名師生此行在坦桑尼亞境內走進使館,記錄外交官對中坦合作進程與成果的分享;深入企業,探訪中國技術與當地資源結合的本土化經驗;來到學校,與當地師生展開跨文化對話,展示彼此的學習與思考。從石頭城的古老街巷到現代化的合作項目。這一次田野實踐之行,不僅是對中坦合作的回顧與展望,更是對全球南方合作新路徑的探索。
調研支隊抵達坦桑尼亞的第一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這座位于印度洋海岸的辦公樓,不僅僅是中坦合作的樞紐,更是一段段跨越時空友誼的見證。在使館工作人員的細致介紹下,師大學子了解到大使館作為中坦溝通橋梁的重要作用,也初步感知了中坦建交六十年來合作的深厚積淀。
使館工作人員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了中坦關系從歷史到現實的穩步推進。在經貿合作方面,使館工作人員分享了中坦經濟互動的最新進展,尤其是坦桑尼亞優質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案例;在文化領域,中坦之間豐富的文化交流與旅游合作讓學生們看到了另一種“互鑒”——不僅是物質資源的交流,更是文化理解與情感連接的深化。
最讓學生們觸動的是,年輕一代正通過自己的專業與努力,為中坦合作注入新活力。從使館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中,支隊看到了外交背后的真實一面:對細節的關注、對人文的體察,以及不懈的實踐。這樣的觀察讓他們更加清楚,作為青年人,他們如何從自身的專業出發,成為中非合作的橋梁和未來的推動者。這次訪問為支隊后續的田野調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讓他們感受到肩上責任的分量。
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高婕,即將前往國際組織實習,她在學校的職業規劃大賽的就業賽道上,也以國際組織工作為就業方向獲得了校賽特等獎。在交流中,中坦建交六十周年的輝煌歷史讓她十分受觸動。從高層領導的互訪到坦贊鐵路的修建,再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坦桑尼亞給予的堅定支持,每一個故事都讓她感受到了中坦兩國人民之間那份真摯而堅定的情誼。

支隊成員將親手制作的書簽和華東師范大學的吉祥物小花獅送給當地學生。受訪者供圖
赴坦開展雙語教學
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這次坦桑尼亞之行中,教學支隊走進當地學校,發揮自身所長,為當地青年和學生們帶來一次雙語課堂。
這次課堂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七巧板為主題。七巧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燕幾圖”,經過“宴幾圖”“蝶幾圖”等演變,最終發展為今天的模樣。這些小小的木塊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智慧與想象力。課堂上,外語學院師范生王天遠同學作為主講人,從七巧板的起源講起,通過故事和演示,讓學生們了解這項傳統文化背后的魅力。
外語學院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生王天遠是隊伍中的唯一一名師范生,他此行的最大任務是前往當地的一所學校,為當地學生們帶去一節中國文化課程。為了讓學生們更投入更有沉浸感,王天遠和團隊提前準備了幾副七巧板作為學習工具,也是送給學生們的小禮物。課堂上,學生們被分成小組,每組分發一套七巧板,團隊成員擔任助教,耐心地指導他們完成拼圖。在七巧板的拼接中,“守株待兔”的教訓和“愚公移山”的精神被傳遞給了這些孩子們。每當解開一個拼圖,他們的臉上總是露出興奮和自豪的笑容。
站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支隊成員們感受到的不只是新鮮的經歷,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分量。七巧板作為課堂的載體,不僅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也成為他們和當地孩子之間的橋梁。或許這節課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但在中非友誼的長河中,這樣的點滴努力正在匯聚成更深厚的理解與合作,也正如支隊成員在課后總結課堂教學時所寫:“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來自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的于鈞同則給當地青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漢語教學活動,為當地的青年打開了一扇通往中文世界的大門。他借助當地的中文教材,耐心地教授了從一到十的漢字寫法和發音,并引導學生們用這些數字練習組詞和造句。課后,許多學生意猶未盡地圍著于鈞同提問,在他們看來,這次課程不僅學到了語言,還感受到了一種文化交流的深厚友誼。而在桑給巴爾島的里拉學校,支隊還與當地老師們圍繞語言教學、文化差異、教育創新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祝愿結下的中非友誼之樹常青。
從達市到桑島海面,來往的船只川流不息。日落月升間,駛向希望。團隊在坦桑尼亞的每一站交流,都承載著中坦兩國人民深厚的集體記憶,也凝聚了攜手邁向未來的信心與決心。這次赴坦交流也將成為新的起點,激勵更多中非青年共同續寫友誼新篇章,描繪美好藍圖。
閱讀原文
記者丨劉昕璐
來源丨青年報
編輯丨王越月
編審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