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華東師范大學與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普惠養老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行,數十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分享了普惠養老金融的前沿理論和探索實踐。

與會專家認為,發展普惠養老金融,不僅是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也是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體落實,充分體現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以理性建制深化制度改革
何為普惠養老金融?“我們把普惠養老金融定位為面向人民、服務人民的養老金融。”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普惠養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路錦非指出,部分百姓對于養老抱有非理性焦慮與非理性自信并存的心態,一方面懷疑養老金是不是不夠發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沒關系,反正國家會管我養老。
“這兩種觀念在當前人口發展階段都是不可取的。”她說,需要以更理性和科學的思維來看待人口老齡化趨勢,提前規劃養老儲備。
基于這一目的,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普惠養老金融研究中心首次發布中國養老金指數,對全國31個省份的養老金狀況進行評估,為居民養老金規劃提出參考方案。根據測算,中國養老金保障指數總得分前三的省級行政區為北京市、上海市和廣東省。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致辭中指出,我國養老金融市場已經初具規模,擁有光明前景,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坐享其成,而是要以理性建制,讓法定社會養老保險與市場化養老金體系各循其道、各守其規、各顯其長、各盡其責、各得其所。
鄭功成認為,當前的根本任務,是要在尊重常識與規律、厘清底層邏輯的基礎上,深化社會養老保險和市場化養老金體系改革,前者必須是符合公平正義取向、遵循共建共享原則的公共品,后者應當是符合個體利益最大化、遵循平等交易自愿成交法則的私人產品。
“政府不宜過度干預市場行為,可通過適度限制法定養老金的保障水平來留出空間,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讓其通過開發有吸引力的養老金產品來贏得客戶,并在自由競爭中優勝劣汰。”他說。
讓個人養老金實際效果更顯著
作為我國養老金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已滿兩年。未來如何撬動更多人繳存?怎樣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兼養老金分會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金維剛指出,從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實際繳存資金和進行投資的人數占比較低;二是可供選擇的個人養老金產品數量眾多,但分布不平衡,多數集中在銀行定期存款類品種;三是沒有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被排除在外;四是稅收優惠力度不足;五是參與者選擇投資產品的范圍有限。
他建議,要適當放寬對納入個人養老金制度覆蓋范圍的限制,將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納入其中;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對中低收入群體實行全過程免稅的EEE模式;加強對適用于養老投資的金融產品的研發,對個人投資的專業咨詢服務,以及對個人養老金的投資監管體系,確保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平穩運行和資金安全。
“30多年來,我國基本養老金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補充性養老金發展緩慢,與人們預期差距甚遠。”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指出,補充養老金缺乏吸引力,有繳費能力的人不需要,有需要的人則無力繳費。他認為,應當優化養老金體系結構,改進基本養老金制度設計,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有效率的老年收入保障體系。
“要吸引更多人參加個人養老金,首先要讓他們看得見實際的效果。”上海市人社局原副局長鮑淡如期待,各類金融機構能推出更多長期穩健、收益較好的金融產品,同時加大投資者教育力度,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接受新理念,為養老做好充分規劃。
閱讀原文
記者丨周程祎
來源丨上觀新聞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