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急需康復的語言溝通障礙兒童人數超過1000萬人,而專業康復工作者不足1萬人,高級職稱的專業兒童語言康復工作者不超過100人,康復方法也十分稀缺,急需廣泛動員專業隊伍共同探索兒童語言溝通的前沿問題,打造一批示范案例。”日前,第四屆多模態兒童語言溝通研究與實踐論壇在滬舉行。會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劉巧云的發言引發眾多與會者的共鳴。
會上,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創新實驗室揭牌成立,并發起成立全國兒童語言溝通研究與實踐共同體。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介紹,共同體的成立是華東師大兒童語言康復及健康促進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方面又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為了更好地發展兒童語言康復事業,華東師范大學專門成立了教育康復創新實驗室。該實驗室以解決神經發育障礙兒童教育康復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聚焦精準評估與循證干預,積極推動教育康復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教育康復創新實驗室發起成立全國兒童語言溝通研究與實踐共同體,旨在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兒童語言溝通能力評估與干預新模式、新方法,建設共享語料庫,凝練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評估與干預的典型案例,引領兒童語言溝通能力研究與實踐的高質量發展。
大會收到了180余家單位加入共同體的申請,這些單位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科研院所、醫院、特殊教育學校、殘聯康復中心以及兒童福利院等,其中高校44所。約400人親臨現場。
會上,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梁巍研究員談到,對于兒童語言溝通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進一步細化明確專業隊伍培養要解決的問題、優化與精致原有專業課程規劃和設計、豐富和完善語言康復人才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培養實踐實操能力。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陳立認為,兒童語言障礙在臨床門診中需求數量大,康復時效性強,亟需跨學科的語言康復專業工作隊伍,然而目前專業人員奇缺,需要加速培養,并建立良好的晉升通道,保障隊伍的穩定性。
閱讀原文
記者丨吳金嬌 田波瀾
來源丨文匯網
編輯丨王越月
編審丨郭文君
更多閱讀:
中國教育報 | 華東師范大學發起成立全國兒童語言溝通研究與實踐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