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是新時期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之一,能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的流通,通過串聯沿線城市擴大資源總量,為地方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楠溪江站站臺 攝影:范易成
在距杭州至義烏至溫州高鐵(以下簡稱杭溫高鐵)仙居站僅5公里的仙居縣醫械小鎮,江波所在醫藥企業今年5月剛剛在這里開始運營。家住杭州的她告訴界面新聞:“我之所以愿意來常駐仙居,就是因為高鐵的開通。原來這段開車需要3小時的路程,現在只需要一個多小時。”她相信,隨著高鐵的開通,醫械小鎮未來會吸引更多的企業、人才和技術聚集。
9月6日,杭溫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正線全長276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設桐廬東、浦江、義烏、橫店、磐安、仙居、楠溪江、溫州北、溫州南等9座車站,其中浦江、橫店、磐安、仙居、楠溪江為新建車站,桐廬東、義烏、溫州北、溫州南為改擴建車站。

浙江交通集團軌道部總經理張奕對界面新聞表示,這條高鐵輻射沿線近3000萬人口,接近浙江省總人口的一半。全線建成通車后,標志著浙江路域“1小時交通圈”初步合龍,將推動杭州、金義、溫州三大都市圈的區域協作和經濟增長,沿線浦江、東陽、磐安、仙居也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醫療小鎮的新機遇
《中國的高速鐵路建設與城市經濟增長》的研究和統計數據顯示,平均而言,高鐵開通城市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高于未開通城市2.7個百分點;高鐵開通城市的相鄰城市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其它未開通城市2個百分點。
據測算,我國高鐵每1億元投資,對建筑、冶金、制造等上下游關聯產業拉動產值在10億元以上,可創造就業崗位600多個。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分析稱,高鐵是新時期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之一,能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的流通,通過串聯沿線城市擴大資源總量,為地方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仙居縣,隸屬浙江省臺州市,擁有特色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甾體藥物特色產業基地,重要的醫藥化工中間體出口基地,建成了從中間體、原料藥到終端化學制劑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
醫療器械是仙居創業創新的代表性領域。位于仙居經濟開發區白塔區塊的醫械小鎮定位長三角醫械創新轉化合作示范區,核心區塊面積僅1.07平方公里,卻在可視喉鏡、呼吸分析儀、膠囊超聲內鏡機器人等多個細分領域有著突破性的“高精尖”醫械產品。目前已入駐61個項目,有著70余位博士以上高端人才,800余項專利。

仙居站安檢口 攝影:范易成
“快速的交通方便了小鎮企業人才的通勤,也促進了醫械產品的市場流通和業務拓展,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商機和合作機會。”仙居醫械小鎮辦主任陳永進向界面新聞介紹,今年7月,漢斯夫(臺州)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開始陸續投產,現有的30多名員工中有20多人來自杭州。同時,企業原有生產總部剛好就在杭州西站附近。杭溫高鐵開通后,員工們實現了“1小時”通勤。
2010年,諸永高速開通期間,仙居縣招引企業落地近80余家,這一批企業落地直接推動仙居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陳永進看來,杭溫高鐵的開通將成為小鎮企業招引的又一個增長極。小鎮今年有總投資10億元的萬鴻醫療器械小微園項目、藍灣科創園項目和虹菘、艾科脈等15個剛簽約的新項目,高鐵的通車是它們成功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陳永進透露,為了迎接全新的“高鐵時代”,醫械小鎮在產業政策和配套設施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迭代優化。比如,今年7月,更新了仙居縣醫療器械專項政策,從支持企業落地、研發創新、注冊認證、技術改造、人才引育等多個方面,為小鎮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幫扶;陸續建成了多個公共服務平臺,如戴圣思介入類微創CDMO平臺、科標大動物實驗室、輻照滅菌中心等,為企業提供產品注冊證代申報、臨床研究方案、產品滅菌等全流程服務。
“高鐵的通車將加快仙居及周邊地區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擴大招商‘朋友圈’。” 仙居縣高鐵新城開發指揮部副總指揮盧圣愷對界面新聞表示,許多企業聚焦于高鐵開通帶來的機遇,積極布局仙居科創城板塊。今年已招商引入了新材料研發總部、星級酒店、客運中轉、農批市場4個能帶動片區產業發展的項目。
盧圣愷指出,隨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動,城鄉之間的界限將逐漸模糊,城市化水平將不斷提高。酒店、農貿市場等項目的落地,也將為仙居居民帶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高鐵串起來的文旅產業線
永嘉楠溪江、橫店影視城、仙居神仙居、磐安百杖潭、浦江仙華山……杭溫高鐵串聯起浙江眾多知名景點。原先未通高鐵的磐安、仙居、永嘉等山區縣將加快與大都市圈連通融合,金華、臺州、溫州等地的優質旅游資源也將緊密聯動,形成新的旅游線路與目的地集群。
永嘉是浙江省山區26縣之一,旅游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永嘉楠溪江景區2023年游客量超過2000萬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音樂節正成為這座古縣的年輕化特色文旅IP,2023年,永嘉舉辦了3場大型音樂節,吸引全國各地游客近9.6萬人次、拉動消費超3.4億元。

楠溪江景區 攝影:范易成
盡管楠溪江景區近年來發展迅猛,但依然存在著景區交通不暢、接待能力不足等短板。尤其是在音樂節等大型活動期間,可能會出現交通擁擠和住宿緊張的問題。
“高鐵的開通大大提升了楠溪江的旅游輻射力,希望未來每年的游客數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增加500萬。” 溫州北站高鐵新城綜合開發建設中心主任季益良對界面新聞表示,楠溪江站是新建高鐵站,位于楠溪江景區核心區內,地域優勢突出。
高鐵站距離楓林鎮主城區、古街圣旨門不到1公里,4公里范圍內可達蒼坡古村、麗水街、獅子巖等核心景區。同時,北部通道、旅游集散中心和定制公交服務等有效提升了楠溪江全域旅游的通達力,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楠溪江景區商戶 攝影:范易成
據季益良介紹,為更好承接杭溫高鐵開通帶來的客流量,楠溪江站所在的楓林鎮積極布局,圍繞楠溪江站周邊3平方公里,建設楓林“千年古城”“高鐵新城”,在楠溪江綠道楓林段布局民宿、咖啡等業態,開設水上漂流、跑馬場、滑翔傘等體驗式文旅項目。打造圣旨門歷史文化街區,主打楓林的非遺文化和民俗傳統,展現千年古城的歷史底蘊。
“通過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旅游支柱產業將加速轉型升級。下一步,我們計劃啟動楠溪江國際旅游度假區建設,力爭將楠溪江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旅游目的地。” 季益良說道。
永嘉縣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曉認為,除了對旅游業的推動,高鐵還有助于推動。永嘉縣傳統四大支柱產業正產業升級,圍繞高鐵新城帶來的基建和產業投資將是永嘉縣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徐曉對界面新聞表示,高鐵對項目、資本、人才等經濟要素的吸引力,在杭溫高鐵建設的幾年里,已有所顯現。比如,近年來永嘉圍繞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與之江實驗室建立合作關系,成立合資公司,協同開放,共同打造有品牌力的合作平臺。
橫店作為國內著名的影視拍攝基地,每年吸引大量劇組、游客,前來拍攝、游玩。界面新聞從橫店集團獲悉,2023年,橫店影視城接待了1980萬人次的游客,同時接待了約489個劇組。但橫店交通不便的問題存在已久。

橫店影視城 攝影:范易成
在橫店影視城內,群演李女士告訴界面新聞,自己老家在杭州臨安區,之前來橫店工作時,需要先坐高鐵到義烏,再轉乘公交大巴車,需要4個小時左右。“雖然我在橫店也租了房,但現在交通方便了,我可以多回家了。”

橫店影視城內群演等待開機 攝影:范易成
“高鐵的開通,不僅有助于提升橫店的旅游吸引力,更可以方便沿線城市的從業者往返橫店,增加影視拍攝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志偉說道。
高鐵開通之后馬上將迎來中秋和國慶兩大節日。楊志偉向界面新聞介紹,為此,橫店影視城特別策劃了多場特色活動。中秋節,圍繞熱播劇《蓮花樓》,打造了《蓮花樓》主題的中秋晚會與集市。“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客流量可以達到3000萬人次左右。”
錯位發展承接產業與功能轉移
高鐵開通的另一項作用是為產業轉移提供了方向和途徑,在高鐵沿線能夠形成相應的經濟產業帶,從而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以珠三角為例,隨著近年來高鐵網絡的日臻完善,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2024年6月,深圳企在市外設立子公司或關聯企業數量達3.9萬家,僅東莞一地就承接了深圳產業轉移企業9000余家。
根據招商銀行發布的《長三角系列研究:產業協同與轉移》報告,常州、湖州、嘉興積極承接上海的汽車產業轉移,南通在電氣機械、醫藥方面承接上海、蘇州等地產業轉移……這些都與高鐵的建設密不可分。
浦江縣東洲水晶有限公司位于杭溫高鐵浦江站附近的浦江經濟開發區。公司副總經理戴晨光對界面新聞表示,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高鐵開通后有利于我們更好承接沿線城市,尤其是杭州的產業轉移。
東洲水晶公司于2004年成立,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行業標桿企業。目前已成功向成品端轉型,擁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并發布了自有品牌。
“高鐵開通后,將更有利于引進我們公司目前急需的專業人才。此前我們同中國美術學院有合作,之前他們需要開車過來。現在坐高鐵只要半個小時。可以實現工作在浦江,吃住在杭州。” 戴晨光說道。

浦江站 攝影:范易成
在浦江縣杭溫高鐵指揮部負責人樓旭東看來,杭溫高鐵串聯起了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G60科創走廊、浙中科創走廊、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等四條科創要道。將為浦江“融義接杭”戰略,以及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造有利條件。
他對界面新聞表示,在產業方面,交通優勢有助于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來浦落地。推動浦江的水晶、掛鎖、絎縫三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光伏光電、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三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杭溫高鐵的通車,標志著桐廬邁入“雙高鐵”時代,交通便捷性和區域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桐廬是利用利用高鐵帶來的“同城效應”,將產業轉移項目做大做強的代表。
桐廬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駱寶丞向界面新聞介紹,早在2010年,桐廬縣就與杭州濱江區開展區縣協作,推進產業共興、項目共建、資源共享。康威視、施強制藥等來自杭州主城區的產業轉移項目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其中,海康威視已在桐廬落地了海康威視電子、微影智能、海康微影、海康機器智能等多家海康系企業,吸引了20余家產業鏈配套企業,形成了百億級規模的視覺智能產業集群。
近兩年來,桐廬經濟開發區已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8個,含50億元、75億元和百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各1個,其中總投資百億元制造業項目環球新材和總投資50億元三諾電子長三角總部項目已落地開工建設,總投資75億元的吉利動力電池項目以“拿地即開工”模式刷新落地速度,目前產線改造已經完成,正處于聯動調試階段。
駱寶丞表示,杭溫高鐵的開通進一步提升了桐廬的投資吸引力,依托這一交通優勢,我們主動對接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等,在智能物聯產業聯動、“雙飛地”(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聚焦視覺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快遞物流等主導產業,未來有信心吸引更多高質量項目落戶。
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是都市圈發展的關鍵。曾剛指出,通了高鐵不代表一個地方就一定能富起來。高鐵開通后的“下半場”,需要政府及時調整城市發展模式,來放大交通的帶動效應。主動承接功能轉移,用錯位發展與大城市進行產業協作。
記者丨范易成
來源丨界面新聞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