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發表后,上海高校的師生第一時間認真學習。大家一致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進到關鍵節點的重要時刻,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觀點、新論斷,必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更持久更強勁的動力。同時,要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更加有效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引領大學生把青春寫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新征程上。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表示,全校將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會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目標、重大原則、重大舉措和根本保證,深入學習踐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圍繞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戰略部署,堅定不移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全校將把發揮創新主導作用放在核心位置,把改革作為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的根本動力,加快構建一流學科體系,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一流人才方陣,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服務能級,更好服務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提升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有力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和戰略根基,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優化學科設置,加強前瞻性學科布局,引領推動未來產業發展;要不斷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打造產學研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要持續發力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引育,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助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說,教育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改革同頻共振。面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要求,學校將以本次全會的總體部署為指引,進一步發揮教師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務領先,文理基礎學科底蘊深厚,信息學科快速發展等辦學優勢,堅持“兩個先行先試”目標導向,探索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體制機制改革,在學科專業布局優化、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產業發展急需等方面加大綜合改革力度,努力提升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度,以踐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推進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聯系服務青年牢樹報國理想
同濟大學團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孫羽捷表示,作為高校青年教師、共青團工作者,我們定將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中認真履行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的職責,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與此同時,要主動靠前落實全面從嚴治團要求,牢樹青年科技報國理想,持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和貢獻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全會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這讓上海外國語大學團委書記葉瑋心潮澎湃。上海外國語大學始終服務于國家對外開放最前沿、外事外交第一線和強國建設主戰場,以自信自立的奮進姿態詮釋世界、成就未來。“沿著全會指明的方向前進,校團委將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總目標,團結匯聚上外青年力量,‘向上’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貢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向外’服務國家外事外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未來’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歷史偉業,引領上外青年書寫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上外答卷。”葉瑋說道。
華東政法大學團委書記張晶星說,隨著全會的勝利召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也站上了新臺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定會主動將教書育人工作融入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創新為引領、以改革為動力,以堅定的信念和實際行動,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國家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
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峰教授專門組織學生一起學習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高峰認為,我們使命在肩,責任重大。新時代以來,我們見證了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升,質量強國戰略穩步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這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關注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國家輸送更多高素質的科技人才。
袁翔是華東師范大學精密光譜科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也是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中國入選者。在他看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舉世矚目,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現了生產力的飛躍。當前在相當部分的學科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突破,與此同時,國家在自主研發科研儀器方面還值得進一步加大投入,需要做到全鏈條的科學創新。“基礎科學研究的進步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努力與奉獻之上,如今,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的手上。我們將繼續努力追求知識的邊界,為創新和發現不斷拓展新的可能性,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袁翔說。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科研處處長閆海洲表示,要進一步系統性做好有組織的科研,及時發布一批重大研究項目,加快推動重大科研平臺的建設,不斷產出具有學校學科特色的高質量標志性成果,推動基礎理論和社會實踐的融合,努力進行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為黨和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為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共答“強國建設青年何為”時代答卷
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使命激勵新作為。李儼達是上海市學生聯合會主席,作為學聯學生會骨干,他表示,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將全會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其中找準學聯學生會工作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團結帶領廣大同學在關鍵領域發揮好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將個人的奮斗目標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張鍾民認為,全會科學謀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指明了方向,增強了動力,更提振了信心。作為青年學子,我們要秉承“國之大者”的胸懷,自覺站在全局高度認識全會精神,并深刻領會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緊跟黨和時代的步伐,以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奉獻給更加美好的中國。
來自教育部第三批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的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生第二黨支部書記、2022級博士研究生聶文睿堅信,作為新時代研究生,我們更應堅定科技報國、工程報國的初心使命,錨定國家需求,投身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回答好“強國建設,青年何為”的時代答卷。
閱讀原文
記者丨劉昕璐
來源丨青春上海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
更多閱讀:
青年報丨把青春獻給更美好的中國 上海高校師生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