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言模型發展至今,對各行各業的賦能程度越來越深,一些代表性產品正在改變甚至顛覆整個行業。
不久前,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峰教授及其團隊完成了國內首部由AI創作而成的百萬字長篇小說《天命使徒》。它采用“國內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后期潤色”的方式完成,王峰在界定比例時稱,AI(人工智能)占70%,人工占30%。
“這是一次有趣的嘗試?!蓖醴逭f,團隊希望通過人機協作的方式,來探索AI在文學創作中的可能性和限制,最終目的是要訓練出一個文學大模型,并建立一個人工智能寫作平臺,讓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創意完成長篇小說的寫作。
關于AI技術對創意相關領域的介入,一直存在著爭議。當AI開始寫小說,這意味著什么?文學創作將進入新階段了嗎?未來AI寫作會取代專業作家嗎?人機共創的作品又將帶來哪些新問題?帶著疑問,我們跟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聊了聊。
未來,每個人都能做小說家?
《天命使徒》是一部定位網絡文學類型的小說。寫作前,王峰團隊分析研究了網絡小說的情節結構,設定了初步的情節框架后,陸續在6個國內大語言模型上進行試驗,并最終確定其中一個大語言模型完成整個創作。
“基于目前的AI技術,并不是每一個大語言模型都能完成這樣一部百萬字小說的撰寫?!蓖醴甯嬖V記者,其中較為困難的,就是“提示詞”的設定。
簡單來說,當設想完小說的梗概和人物并輸入大語言模型后,AI給出的回答并不一定能契合原本的想法。這時候,就需要通過給提示詞的形式,一遍遍來優化AI的寫作。
“一部百萬字的小說,大約需要20萬字左右的提示詞,這些提示詞的撰寫并不容易。和AI對話與人們面對面交流不同,要按它的邏輯來構建提示詞。”在王峰看來,人工智能多有用,取決于使用者多會用,提示詞給出的顆粒度越清晰,生成的文本就越穩定精確。
當成功構建出一整套提示詞后,還要調用大模型批量生成內容,形成整體線索連貫的長篇小說。后期,也需要人工潤色,刪掉大模型生成的小說中重復、累贅的部分等,最終才打磨出成品。
早在2021年,王峰就有用AI技術進行智能寫作的念頭。去年年底,他和團隊完成了一部4.3萬字的小說《扮演那個有魔法的人》?!短烀雇健吩谌ツ?0月啟動,原預計今年6月完成,最終成品提前出爐,這也讓王峰震撼于大模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速度。
“之所以選擇百萬字的篇幅,是為了測試AI在效率等方面的極限。”王峰告訴記者,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生成式大模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處理長文本的能力,團隊希望通過訓練,嘗試著提供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王峰的設想中,用AI寫出百萬字小說只完成了目標的三分之一。“《天命使徒》的發布證明了AI能夠在處理大量連續投入的提示詞時,還能保持穩定輸出,這給將來構建文學大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和經驗,也是對未來文學創作多樣化可能性的探索?!?/span>
當前,王峰團隊已把籌備建立人工智能寫作平臺提上日程,并公開招募更多前端開發、設計類人才,計劃于今年年底發布初始版本。通過該平臺,未來“每個人都做小說家”或將成為可能。
不能低估,也不必神化
AI深度參與文學創作,這并不是先例。
今年年初,在第170屆日本芥川獎頒獎典禮上,作家九段理江透露,自己的獲獎作品《東京都同情塔》是利用AI生成器輔助寫作,小說中約有5%的句子取自ChatGPT。她表示,在與AI合作中,盡管有時它的回答并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但還是有部分回答啟發了她的創作。未來,她也將繼續在小說寫作中使用AI。
再往前回溯,2023年10月,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沈陽教授通過對話形式提示AI,完成作品《機憶之地》,獲得第五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這篇由AI生成的作品,混在普通參賽作品中,交到了6位不知情的評委手上,只有一位評委看出了其中的“AI味兒”。
AI創作的作品獲得文學獎項,足以成為AI寫作技術發展過程中,頗具標志性的一幕。顯而易見,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AI作為工具介入文學創作是大勢所趨。
王峰表示,雖然目前AI的寫作水平,還不會對那些已經成名的作家產生實質性影響,但倘若立足人工智能技術剛起步的當下,展望未來,這些都并非堅不可摧的壁壘?!拔磥淼奈膶W創作可能會發生巨大變革,或許有一天,AI寫的小說也能‘以假亂真’?!?/span>
還需要思考的是,當人們借助AI進一步釋放創作力時,所引發的版權等問題要如何解決。這是AI給文學領域帶來新可能性的同時,存在的不完善之處。
王峰說,當前AI創作引起的版權問題主要聚焦在兩方面,一個是大語言模型平臺上語料訓練的版權,另一個是人機協同創作的成品著作權歸屬。而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不過,王峰始終對AI寫作抱有積極態度。他說:“當我和團隊深入該領域后發現,AI技術的應用不僅在于提高創作效率、解放人們的想象力,更在于通過開啟在文學領域的新質生產力,讓我們有了全新的方式來思考和看待世界?!?/span>
“對于AI,我們不能低估它,也不必神化它?!蓖醴逑嘈?,伴隨社會發展進程,隨著技術的逐漸進步和廣泛應用,它終將與我們的工作、生活等更密切結合。
創意是人類獨一無二的能力
“你認為,將來AI可以百分之百寫出一部小說嗎?”盡管看好AI寫作的發展前景,但聽到這個問題后,王峰給出的答案是“不能”。
他表示,不論將來AI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在文學創作中,人類始終占據一席之地,哪怕只有1%?;赝短烀雇健返膭撟鬟^程,也可以看到,雖然人工占比較少,但王峰及其團隊依然是作品完成的主導者。
“我們正在籌備的人工智能寫作平臺,也是給AI的情節框架越清晰,它完成的成品小說質量越高?!蓖醴逭f。
歸根結底,創意始終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至今AI還未能在這個領域超越人類。而那些優秀作品無法被AI“搶”走的地方正在于,它們的行文能與人類的價值觀、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難以替代。
不久的將來,或許人類作者可以在AI的幫助下,節省寫作時間,但其中最為精華的創意部分并不能被替代。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在個人微信公號上發表自己對AI影響文學的看法:“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時,就聽到過很多給文學敲警鐘的言論:隨著電視、網絡的出現,文學的未來岌岌可危,文學的命運可能就要終結等。但事實證明,文學永遠不會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消亡,而每一次科學的進步都會給文學插上新的翅膀。所以我相信,AI的出現,不會讓文學產生多么大的危機,作家這個職業也不會就此終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家獨具個性的形象、思維,是AI無法替代的?!?/span>
縱觀當前的閱讀與寫作,其實早已受益于互聯網智能工具平臺。在《天命使徒》的發布會上,許多來自各個高校的文學院教授也表示,與其哀嘆“文學的黃昏”降臨,文藝圈更需警惕的,不是機器寫得像人,而是人寫得太像機器,淪為單純模仿追隨某一種技藝或風格。
畢竟,無論AI寫作發展到何種高度,終究只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作為情感載體的文學不會消亡。
記者丨沈聽雨
來源丨浙江日報
編輯丨錢夢童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