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具有獨一無二的紋理,指紋常被作為人類的生物標志用于身份鑒定。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姚葉鋒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基于相同的理念,利用先進的磁共振技術賦予食用油獨特的“指紋”,并基于“指紋”實現對不同食用油的品質評估、防偽和真偽鑒定等,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作出了積極探索。

6類食用油有了磁共振“指紋”譜數據庫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我國每年約消費3000萬噸食用油,其中三分之一依賴進口,總消費量巨大。由于目前國內沒有食用油快檢方法、標準和設備,市場上的食用油品質不一,造假行為時有發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支持下,華東師大研究人員將先進的磁共振技術應用于食用油品質快檢,創新性地研發出一套可以“提取”食用油的磁共振“指紋”,進而實現食用油品質快速檢測的磁共振快檢系統。
這一快檢系統在與張家港海關的合作中初見成效。研究人員成功地在9個進口入關的葵花籽油樣品中,找出了3個“指紋”異常的樣品。在此提示下,海關人員對上述葵花籽油進行國標檢測,發現3個“指紋”異常的樣品中油酸顯著偏高,不符合我國葵花籽油國標GB/T 10464-201,為國家避免了經濟損失。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每個樣品檢測需要5—7個工作日,而利用磁共振快檢系統,每個樣品檢測時間僅需不到10分鐘。
姚葉鋒研究員介紹,為了更好地幫助執法人員識別食用油真偽,研究團隊對我國市場上常見的玉米油、橄欖油、花生油、大豆油、亞麻籽油、葵花籽油這6類食用油建立了含有150多個品牌食用油的磁共振“指紋”譜數據庫。只需將待測食用油樣品置于儀器中,儀器便會通過專門軟件將食用油“指紋”信息與數據庫信息作比對,快速鑒別其“身份”。
除了用于食用油檢測,該快檢系統應用廣泛,還可以實現牛羊奶摻雜判定、阿膠品質/真偽判定、工業軟物質材料品質鑒定等。
目前,我國擁有該系統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成功研發有望使我國磁共振系統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搶得先機,推動我國磁共振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閱讀原文
記者丨張炯強
來源丨新民晚報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
更多閱讀:
光明日報丨看工博會上的高校智慧
新民晚報 |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華東師大用磁共振技術為食用油建立“指紋”
上海教育新聞網 | 工博會精選④-華東師大姚葉鋒課題組:用磁共振技術為食用油建立“指紋”
勞動觀察丨科技賦能美好生活,上海高校多項科研成果亮相工博會
東方網丨航天材料加工裝備、可降解心臟支架、食用油快檢系統……工博會高校展區展示諸多前沿科技
上海教育電視臺丨第23屆工博會今天在滬開幕 高校展區亮點紛呈
青春上海丨賦能人類健康,工博會上高校展區集中展示一批硬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