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采集的水樣,里面有著很多懸浮物和微生物……”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傍晚,在金山區漕涇郊野公園,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生態修復科研團隊的老師們,一邊用儀器測試著剛剛從“兩山基地”中采集來的水樣,一邊向圍攏在身邊的孩子們耐心地解釋著。
這是金山區生態環境局、漕涇鎮聯合區環治辦共同開展的以“走進‘兩山基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簡稱“兩山基地”) 賞閱‘美麗灣區’”為主題的2023年政府開放月活動,來自全區各街鎮的15組幸運家庭跟隨科研團隊上了一堂生動的大自然生態課。

圖說:采集水樣 金山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培養生態“萌芽”,科研團隊帶領探索生態知識
“看到了看到了,那是白鷺!”“我知道我知道,那是澤陸蛙!”大家在華東師范大學生態修復科研團隊的帶領下,一同泛舟河上采集水樣,尋找棲息其中的魚類、水生昆蟲、兩棲動物等生物,孩子們興奮地指認著,認真地聽老師們講解。原來,僅小小的水庫村里,就生活著菱角、槐葉萍、再力花、蘆葦、梭魚草、金魚藻、荇菜等植物,澤陸蛙、黑斑側褶蛙、龍虱、水蠆、孑孓、蜻蜓、翹嘴魚等動物,而在河邊更是可以看到白鷺、牛背鷺、八哥、喜鵲、黑水雞、珠頸斑鳩、棕背伯勞、白頭鵯等近10種鳥類。
隨后,大家又在課堂上詳細了解了清潔水網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并親手制作一個生態瓶,讓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不但從虛擬層面了解“兩山基地”的生態知識,還帶回去了一顆生態發展的“萌芽”。
“今天最開心的是認識了很多我們身邊的動植物,大家學會了利用簡易的儀器來測試水質的成分,最后將所見所聞寫寫畫畫做成了一份獨特的自然筆記,太有紀念意義了!”金山羅星中學六年級學生肖仲伊興奮地告訴記者。
活動還開設了“小蔣說環保”課堂環節,解讀了最新公布實施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倡導大家從身邊做起,從日常做起,積極參加環保實踐,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撕掉“舊標簽”重塑新形象,金山居民越來越幸福
近年來,金山區生態環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多項指標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2023年1-7月,金山區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87.7%,同比上升2.8個百分點;21個國考、市考斷面的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同比提升4.8個百分點。生態空間也正逐步實現最優布局,鸚鵡洲濕地公園、匯龍湖公園等等陸續建成,生態生活蔚然成風,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推窗見綠、出門即景”成為許多市民的生活常態。
去年,金山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成為上海市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的區。后續,金山區還將繼續努力,將建設“綠色低碳清潔的美麗灣區”作為三大愿景之一,撕掉“舊標簽”重塑新形象,努力讓金山的居民們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建設“兩山基地”,漕涇大手筆大動作層出不窮
近年來,漕涇鎮作為金山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大力開展“兩山”基地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打出組合拳,實施多項新政,按照“生態好、環境美、產業強、百姓富、機制優”的基本思路,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導向,加強統籌規劃,高位推進“兩山”基地建設重點任務,工程項目總投資約16.5億元。
2020年,漕涇鎮就成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兩山基地”建設工作部署、管理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負責建設實施方案任務分解、檢查、跟蹤、評估。各村和相關單位成立相應組織機構負責工作部署和任務落實,形成鎮政府統一領導,各村、漕涇工業區分級實施,各部門相互協調,上下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持續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力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兩山”轉化模式。如打造多種新模式——提升生態環境價值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生態富民凈水漁業的科技轉化模式,打造復合生態系統壯大綠水青山新格局的生態價值轉化模式,依托都市現代農業融合打造三個 “農文旅品牌漕涇”的產業轉化模式和深化“四張清單”保障“兩山”轉化惠民成效的機制轉化模式等。
通過前期大量走訪、調研,漕涇鎮目前已完成《漕涇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制定。同時明確了“兩山”基地創建中關于加強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控、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兩山”文化品牌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等重點任務,制定了部門聯動、監督考核、隊伍建設、資金保障、宣傳引導五大保障措施。“兩山”基地創建工作的開啟,使漕涇鎮迎來了打造生態特色小鎮的珍貴歷史機遇。
閱讀原文
記者丨郭劍烽
來源丨新民晚報
編輯丨王越月
編審丨戴琪
更多閱讀:
東方網丨“綠魔方”公益團隊開展生態課堂,以教育助力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