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書展之際,汗牛充棟的書山書海,讓書迷大呼過癮。那么,在世界上,中國這個出版大國算不算出版強國呢?一系列核心數據,形成一番客觀對比。

“論圖書銷售總額,以2020年為例,美國達到257億美元,它最高曾經達到270億美元左右,基本在260億美元以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比較說,“在中國,純圖書銷售額達1200億元左右,約合160億美元,排在世界第二,雖然兩國差距百億美元,但中國比德國多。”

再看另一個關鍵指標。18日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的出版業高質量發展上海論壇上,魏玉山與各地同行分享中美新書品種的數據比較:我國新書品種達到22萬多種,這個總量排在了世界第一,超過了美國的約18萬種,而其他主要的出版業發達國家基本在10萬種以下。
還有一項數據也特別值得一提,因為它是一項人均指標。魏玉山對比了各國人均圖書銷售量:其中美國達到27億冊,以其3億多人口計算,人均在8至9冊之間;中國則達到83.6億冊,再除以總人口,人均接近6冊。“這個數字,比英、德、法、日都高,比如法國人均約4冊到5冊?!?/span>
由此,從圖書銷售總額、新書品種數量、人均圖書銷量看,魏玉山的基本判斷在于中國已經具備了出版強國的基礎。按照我國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規劃目標,出版強國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還有十多年時間建設成為世界出版強國。
當然,這期間還有“短板”要填補。魏玉山舉例稱,比如論“人均”,人均出版新書這個基本指標,美國的數量在500種左右,我國僅160種;又如論“總量”,傳統出版加之數字出版,我國出版產業的總體規模在3萬億元左右,這一產業發展水平與真正的出版強國目標還有2萬億元的差距。
魏玉山認為,我國出版業界還需做優內容,更要出精品。在世界上,比如荷蘭在科技出版領域的影響力大,同樣是出版強國之一。同時,數字出版時代尤其需要科技賦能,絕不是簡單地將紙質版加工成電子版,而應以互聯網思維,形成新型出版產品和服務。此外,還應做好國際傳播,更多走向世界,讓全球受眾接受與欣賞中國文化。

“其實,出版強國基本都是教育強國。”在同步進行的部校共建出版學院工作推進會上,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總經理佘江濤鮮明表達自己的觀點,出版強國離不開人才支撐,而人才離不開教育支撐。在這位資深出版人士看來,新一代出版人的業務素養要求極高,不僅需要價值觀、世界觀、方法論,而且相關專業都要過關,還要具備創新能力。
佘江濤直言,當下,從科技出版到藝術出版,我國一些出版類型還比較落后,社科出版、教育出版也有很大提升空間。“傳統上,我們理解的‘出版’,主要仍是以全民閱讀為代表的‘閱讀出版’為主,”他認為,實際上出版也是基于知識服務的出版,內涵和邊界需要進一步打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為建強中國特色出版學科,目前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全國首批5家部校共建的出版學院/研究院正推進建設,成為建設出版強國的強基工程和培根工程。
在上海,出版學院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建。在整合出版與文化系、傳播學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及相關院系研究資源成立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出版研究院基礎上,雙方共同推動出版高等教育與出版業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突出主題出版、學術出版、國際出版等特色人才的培養,提升出版本碩博人才的培養質量,打造全國范圍優勢突出的出版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新模式。
閱讀原文
記者丨徐瑞哲
來源丨上觀新聞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