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趟穿行于植物王國的旅行。眼前出現了火紅的漆樹、金黃色的荊豆、隨風飄逸的柳條,而腳下踏著的則是榿木鋪成的大路,可忽而又進入一片荒野,大片大片的石南覆蓋著蒼茫大地,不遠處可見山丘上的一叢叢山楂,小紅果子甘甜,而邊上的黑莓也正處于旺盛之期,伸手摘下一串串黑莓果,扔進嘴里,頓感爽意無比。
但你須知道自然給予的恩賜。在松樹林中漫步可以增加免疫力,最平常不過的蘋果,在你一口咬下去時,可不要忘了連同皮一起吃下,因為蘋果皮可幫助維護消化系統的健康。而山核桃和橡樹則是最好的碳匯物種之一。
上述文字來自《為樹木發聲》的譯后記。其實,此書譯事還尚待最后完成之時,這些“視覺盛宴”便已經徑直而來,在整個腦海里蔓延,繼而轉移到身體,仿佛有那么一段時間,整個人變成了一棵樹,一棵心靈激蕩的樹,一棵有話要說、有故事要分享、有豪情要抒發的樹。
作者黛安娜·克勒格爾講述之迷人、描寫之細膩、狀物之精到,可見一斑。其筆觸時而溫婉,時而雄健,如溪水潺潺,又如洪流滔滔,舒緩身心的疲憊,時有振聾發聵的警告,更有直抵心靈、喚起蘇醒的絮叨。
黛安娜有很多頭銜:世界知名的植物學家、醫學生物化學家和科普作家。已經有多部作品出版,包括《簡單生活的甜蜜》《全球森林》《生命花園》等等。翻譯完了這本書,成就了半個植物學家,從中學到了很多有關植物與樹木的知識,特別是藥用價值。但這只是這本書的內容之一,從這里面傳出的不僅僅是知識消息,更多的是一份情感,一份對于自然世界的由衷熱愛、對于人生目標的堅持不懈、對于地球未來的真切關懷,同時,也讓人感佩不已的是,對故土家鄉的一份真摯的懷舊流露。
《為樹木發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半自傳性敘事,講述作者的身世及求學與研究經歷,第二部分聚焦愛爾蘭古老的歐甘文字母與樹木的關系及其相關知識。黛安娜的家族背景富有傳奇性質,母親是愛爾蘭人,祖上可以上溯到古代愛爾蘭西南部的王朝建立者;父親是英國人,來自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名門望族。妥妥的貴族身份似乎讓她從小就享有含著金鑰匙來到世上的氛圍,但實際上,事情恰恰相反——小小年齡就要面對因父母不合造成的離居,更不幸的是在其12歲時父母接連離世,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里,她突然成為了一個孤兒。
在書的開頭,黛安娜回憶了小小年紀的她在愛爾蘭西南部的利辛斯山谷里,依附在一塊大石頭上不停地哭泣,直到眼淚哭干。她的描述文字讀起來很是平和,但傳遞出一種特有的情感力量,其中的一個緣由是從故事講述伊始,她就把自己身世的講述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的描寫結合起來,營造出一種自然寫作特別的意境。一個小女孩的成長與對自然的認識、特別是對家鄉地區的地理自然的熟悉感一同展現在讀者面前,仿佛是一幅畫卷,前景是人物,背景是綿延不斷的自然風光。
黛安娜要傳遞的當然不是簡單的“自然風光”。從一個貴族子弟轉為一介平民,從小就經歷了人間的不幸與悲涼。幾十年后她依然記得這期間她曾經受到過的心理影響帶來的恐懼。作為一個孤兒,她的命運交給了法院,法官可以判她進入孤兒院,這些地方在歷史上曾以虐待孤兒而臭名昭著。所幸,這個事兒沒有發生。但有可能遭遇這種事情的心理陰影曾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里,她將之視為命運的安排。命運帶有偶然性,不過,要改變命運則需要源自內心的一種堅強與奮斗。她后來的自強不息,有一部分其實是與自己命運作斗爭的過程。
從小就對植物、動物及大自然表現出強烈興趣的戴安娜,把興趣轉化為了鉆研的動力。她似乎有學習的天賦,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但如果離開了那份鍥而不舍的精研精神與毅力,這只不過是一位天才少女的表演而已。戴安娜的自述沒有一絲要表演的意味,相反,一方面充滿了神奇的事件,如有一次本著不愿其研究被打擾的簡單原因,她斷然拒絕了愛爾蘭科克地區一位天主教主教的恩賜造訪,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構成了其本真性格的內核,也表現在其成名后依然為科學研究舍命奮斗的行動中:在北美做研究時把自己綁在一架直升機上,在森林空中翱翔,為的只是找尋一棵被認為已經滅絕的樹種;另一方面,她的自述確實也勾勒了一條主線,將其一生的故事串聯起來,那就是“邁出第一步,一直往前走”。
作為一個女性,她對科學不懈追求,更重要的是,對曾經遭遇過的對女性不屑一顧的世俗觀奮起抗爭,這些都著實體現在了“一直往前走”的人生道路里。用她自己的另外一句話來說,則是“我行我路”。
從愛爾蘭大學碩士畢業后到美國求學,最后在加拿大拿到博士學位,但在求職道路上,僅僅因為是女性就失去了應該得到的職位。面對這種情況,黛安娜干脆另辟蹊徑,做起了科研“單干戶”,在自己建造的植物園里做起了科研,寫出了一本又一本含金量極高的科普性作品。作為一位女性,黛安娜有著特殊的敏感——對女性社會地位與職業的敏感,她看到了并感受到了壓抑與壓制,但她敢于挑戰,用科學的精神對抗世俗的眼光,同時又從傳統中尋覓女性固有的力量和這種力量的神奇性。
從人生經歷來說,黛安娜曾有過非常不幸的孩提和少女時期,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她又是一個幸運兒,在古老愛爾蘭凱爾特文化的最后一個時期,她有幸在走向成年時與其相遇,成為了一個繼承者和傳道者。她對凱爾特文化的那份虔敬,相信會打動每一個讀者。
《為樹木發聲》中提到的大多數樹木都與愛爾蘭凱爾特文化有關。書的第二部分介紹了公元四世紀左右在凱爾特大地使用過的歐甘文字母,有趣且富有豐富文化意味的是,二十個字母每一個都與一棵樹有關,從廣為人知的蘋果樹、柳樹、白楊、松樹到白蠟樹、榛樹、橡樹,以及燈芯草、石楠、黑莓等灌木。這些樹木的歷史來源、文化含義、藥用價值,都在凱爾特文化的大背景下,經過她富有魔性般的描述,向讀者娓娓道來。
而這一切都源于她曾受教的愛爾蘭西南部凱爾特德魯伊文化的傳授與熏陶。在此書的扉頁上,黛安娜寫下這么一句話:“致我的基拉尼羅斯城堡的祖先們,他們曾生活在拉卡瓦恩和利辛斯山谷,你們賦予了我最偉大的禮物——智慧”。失去了雙親的她被安排到這些地方,每個夏天在這里接受一些依舊深諳當地古老文化的老人們的教育,他們(其中很多是女性)傳授于她關于草木樹林的知識、讓人心靈平靜的要領、讓身體恢復健康并得以強壯的偏方。這些來自一個逝去年代的古老智慧既神秘,更神奇,因為之后在戴安娜接受現代教育和進行科研過程中都一一對其進行了驗證。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即科學與古老文化的一致性上,黛安娜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傳統智慧的深沉與偉大。
傳統的延續在于當下的生存,這實際上構成了一種文化的生態鏈。與此類似,戴安娜從與樹木的交流中看到了人與自然的生態鏈,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觀念不只是她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認知,更是她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一份堅韌。為了這種和諧,親力親為的她融科學知識與古老神話于一體,挖掘出了大自然中最為親近、最讓人動容的一面,讓每一個普通人感受到了來自自然的智慧與力量。而所有這一切也都體現了作者為正義而戰的勇敢精神,“你們這樣做等于是種族滅絕”,她對那些森林砍伐者的警告會回響在每一個人的耳中。
本書的副標題是:我的生命之旅——從古代凱爾特智慧到森林的療愈景象。“療愈”不單單指樹木的藥用,更指改變對自然的態度帶來的心靈的蘇醒,或者用她的話說,則是“心靈的慈善”。讀這本書便是做了一番心靈蘇醒的旅行,讓自然點亮我們的善心,讓我們的慈善變成自然的行動。
閱讀原文
作者丨金衡山(華東師范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為樹木發聲》譯者)
來源丨文匯報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