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是助推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布局全面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具備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良好基礎。同時,也存在龍頭企業缺乏、數字經濟融合滲透深度不夠、產業間協同互補不足、關鍵數字技術基礎研究能力較弱等問題,還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以及數字中國建設深入推進,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必須加快在數字經濟產業謀篇布局,力爭在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中占據領先地位。
要聚力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龍頭,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一方面,“內育外引”雙輪驅動,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龍頭企業。既要充分發揮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已有發展基礎的優勢,支持本地優秀頭部企業打造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又要大力引進國際國內龍頭企業到上海及長三角地區落戶,形成內外良性競爭、相互促進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抓住產業鏈關鍵環節,打造產業鏈龍頭企業。著力培育互聯網、物聯網、云平臺、大數據中心等處于產業鏈樞紐地位的龍頭企業,依靠樞紐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要聚力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一方面,提升上海服務區域一體化功能,引領長三角數字經濟產業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發揮蘇浙皖比較優勢,實現分工合作、錯位發展。發揮江蘇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優勢,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通過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整合提升一批產業集聚發展平臺,將長三角地區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制造基地、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數字創新策源地。
要聚力打造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增強核心競爭能力。一是著力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發揮上海張江、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安徽合肥創新資源集聚優勢,共建多層次數字經濟產業創新大平臺,協同推動數字經濟領域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臺。二是推動產業與創新深度融合。發揮電商平臺、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制造網絡等優勢,加強數字新技術多場景、多行業研發應用,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制造業、服務業融合。三是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依托現有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聯合共建國家級數字經濟產業成果孵化基地和雙創示范基地,打通原始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在此,筆者就長三角地區打造數字經濟創新高地提出建議: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樹牢一盤棋思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長三角規劃,深入研究上海市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持續推動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及行動綱要,推動構建以龍頭產業為核心、一流產業為支柱、中小型產業功能互補、相互促進的集群式發展格局。建立監管評估體系。
突出創新引領,將創新驅動擺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以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創新和賦能為抓手,持續加大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領域的科研投入和技術攻關布局,引導企業增強數字化自主創新能力。以推進數字經濟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為導向,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協同發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孵化。依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長三角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等國際一流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實驗室和算力中心,為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科技設施和研發環境。
注重精準施策,制定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政策。大力發展具有上海特色的數字經濟產業,以優勢企業為牽引,在集成電路、數字金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領域支持培育一批技術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業。著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以大型央企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在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領域打造一批拓展產業邊界的新模式與新業態。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價值創造。
完善機制保障,營造健全健康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環境。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數字政府”建設,有序開放公共服務領域和政府部門數據,大力推進長三角區域營商規則銜接、資格互認、標準對接。打造數字化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引進一批“高精尖缺”頂尖人才,積極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培養面向數字化業務需求的技術型、市場型人才梯隊。
閱讀原文
作者丨伍愛群(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
來源丨聯合時報
編輯丨錢夢童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