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一種歷史遺存。提倡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能夠真正活起來,讓今天的中國人真正熱愛它。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參與過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衛視《詩書中華》等詩詞電視節目制作,也關注《長安三萬里》這樣與詩詞相關的動畫電影,對于傳統文化與古詩詞的活化有一些思考。
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值得我們吸收和重視的主要有四個方面: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獨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豐富的抒情方式和審美能力,獨特的人格養成方式。
其一,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比方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到別人頭上。
其二,獨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的特點,如重視直覺、體悟。獨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其三,豐富的抒情方式和審美能力。這在以詩詞為主的文學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每次讀杜甫《江南逢李龜年》的“落花時節又逢君”一句,都覺得詩人真是了不起。翻天覆地的時世變化,個人命運的種種坎坷,故人重逢的百感交集,全都凝聚在“落花時節”四個字里了。
其四,獨特的人格養成方式。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個人道德的養成、家庭的和睦、國家的治理和天下的統治聯系在一起,由個人而達于天下。

常常將情感抒發與物候變化、山水風景結合在一起
詩和詞,是中國古代的兩種文體。它們屬于韻文,是押韻的,和不押韻的散文不一樣,且詩詞篇幅總體上都比較短小。
廣義上,詞也是詩的一種。但大多數詩的句式是比較齊整的,如五言詩、七言詩,而大多數詞的句式不齊整,有長有短,所以詞又叫“長短句”。
從內容上說,古人有個說法叫“詩莊詞媚”:詩比較莊重嚴肅,常表現宏大的情感;詞總體上比較細膩,很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從藝術境界上講,王國維說:“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相較于傳統文化中的其他內容,詩詞有不同的特點:一是詩詞里有豐富的情感表達;二是詩詞有精致的語言形式,如格律;三是詩詞有深厚的人文內涵,雖然篇幅短小,但背后常隱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思想內涵;四是詩詞包含了多樣的生活情趣,展現了文人的日常生活。
在古代,作詩填詞是文人的基本功,是融入他們日常生活的,是一項基本的文化技能。把古詩詞活化,就是要把古詩詞從古書里請回到大眾的生活中來,讓那些既不是詩詞愛好者,也不是創作者、研究者的人,也來關心詩詞,甚至喜歡上詩詞。
當然,現代漢語也很美。朱自清先生寫《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很美,很有意境。但他寫著寫著,就開始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和南朝民歌《西洲曲》。更不必說,“田田”這樣的形容詞本身就出自古詩。
通過閱讀古詩詞,我們還能對其中表達的情感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雖然今天的生活環境、歷史處境與古人有很大不同,但在職場上、在家庭中、在朋友圈里,當經歷人生的各種境況時,我們總是需要一種情感共鳴的。它既是一種宣泄,又是一種同情,也是一種撫慰。
讓人產生共鳴的文藝形式有很多,如一首歌、一部電影,但古詩詞表現情感非常細膩,常常會將情感抒發與大自然的物候變化、山水風景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特別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就像《文心雕龍》所講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路太難走,但長風破浪、云帆滄海,一下子就能讓人在精神上從困境里跳脫出來,獲得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詩詞是一劑良藥。
讓面臨選擇的人心情會開朗一些、心態會從容一些
從更深層次來說,當代人可以用“詩意”來滋養我們的生命。這既不是純粹內容上的,也不單是形式上的,而是一個整體。中外文學理論對“詩意”有很多解釋,這里僅舉幾首常見的古詩詞來分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很有名,描寫登樓時所見的景物,一共有四個:白日、山、黃河、海。鸛雀樓在今天的山西,詩人無論如何是望不到海的,實際上他看到的是白日、山和黃河,海是想象中的景物。作者寫這四個景物,一共用了10個字,而且是對仗的手法:“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是一個高度凝練的詩的形式,景物有實有虛,境界非常開闊,有一種人們常說的盛唐氣象。
再看底下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登樓者的角度來說,他只是描述了一個簡單的客觀事實。但讀詩句的時候,很多人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一個人生哲理,那就是如果要望得遠,就需要站得更高。我相信,不少讀者會對這兩句詩產生共鳴。而且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共鳴會不一樣。渾然天成的景物描寫、真切的登樓感受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生哲理感悟,其實是三位一體的。這首詩的“詩意”足以開闊人的心胸,提升人生境界。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適的《別董大》(其一)都是七言絕句,作者都是盛唐詩人,但情和景的關系在這兩首詩里是不同的。
《送元二使安西》開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讀起來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特別是“新”字,使人心情非常舒朗、愉悅。但接下來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情緒一下子就轉了。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像我這樣的老朋友了,這是很惆悵、無奈的,甚至有點悲涼。所以,這首詩的情緒總體上是由喜轉悲。
《別董大》開頭描寫的景色“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很蒼涼、悲壯的。第三句、第四句就寫到送別了,是對董大說的話:“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你名聲已經夠大,遠方肯定還有認識你的人,有你心意投合的知己。他們聽到過你的名字,會欣賞你的才華,愿意和你交朋友,新的感情、新的友誼又會建立起來,所以沒什么好惆悵的。這首詩的情緒呈現由悲轉喜的變化。
都是盛唐詩,都是寫離別,都是先寫景、后抒情,但景和情的關系是不一樣的。讀第二首詩的時候,更有一種亮色隱含在人與人的聚散離合之間。所有的東西都點到為止,復雜的感情交織成看似簡單的詩句,“詩意”自然就凝聚起來。
再舉一首宋詞的例子,蘇軾的《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也叫作《沁園春·孤館燈青》)。蘇軾去密州的路上,在馬上寫了一首詞寄給弟弟蘇轍,上闋寫“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這個情緒是比較低沉的、無奈的。詞的下闋來了這么幾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我有沒有機會出頭,是由時運決定的,是由時代決定的,或者說是由機遇決定的。但我自己出不出來做官,我選擇怎么樣的生活方式,可以由我自己來決定,不妨看得開一點。
有時候,人要學會做一個旁觀者,看清楚面對的是什么,再清醒地作出選擇。要保持一種人生的主動性,不要以為命運是由別人掌握的。這話是蘇軾對弟弟說的,實際上也是對我們說的。讀了這首詞,相信很多面臨選擇而舉棋不定的人心情會開朗一些、心態會從容一些。這就是“詩意”的力量。這也是古詩詞活化的一個基礎。
只要那些詩還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認就在
那么,怎樣活化古詩詞呢?我想結合央視《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制作情況和今年暑期檔熱映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來說說。
古詩詞活化的第一個途徑,就是把古詩詞的文本視覺化。詩詞是文學文本,但我們今天進入一個讀圖的時代。盡量把詩詞視覺化,會讓受眾更容易感興趣。
舉例來說,《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片頭,把詩詞的意境用畫面來呈現。在這個短視頻中,各個場景背后都有一個“圓”作為核心的形象。同時,青山綠水融合飛奔的高鐵、轉動的風力發電機、橫貫的拉索橋等當代元素,更貼近生活。
在命題時,也注重把古詩詞視覺化。比如,圍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繪畫《福貴歲朝圖》,基于圖中大年初一兒童折梅花、拉冰床等活動來出題。我們采用的辦法是讓小朋友打扮得跟畫里的兒童一樣,參照圖畫在現場布景,讓小朋友來演繹《福貴歲朝圖》中的各種游戲和活動場景。這就把《福貴歲朝圖》的題目整個活化了。
在節目中,數字人蘇軾也正式亮相。“他”與身邊由演員扮演的黃庭堅很自然地對話,詩詞的題目就在后面出現。數字人蘇軾的形象按照古畫上蘇軾的樣貌來復現,拉遠景時很難分辨是真人還是數字人。這也是利用現代技術把古詩詞視覺化的一種嘗試。
古詩詞活化的第二個途徑,是建立古詩詞與當下生活的關聯。在《2023中國詩詞大會》中,我們還原了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彩色泥人俑制作食物的場景。四位演員展現了從舂糧到搟面、烙餅的全過程,器具也做到位了,然后圍繞詩詞中的“湯餅”“胡餅”“炊餅”出題,充滿生活氣息。
古詩詞活化的第三個途徑,是將古詩詞和詩人歷史情境化。古代之人俱往矣,但我們在呈現的時候,是把詩人當作一個生活在歷史場景中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而不是把他當作一個文學史上的對象來看待。
比較成功的一個例子是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很多人看到李白吟出“輕舟已過萬重山”一幕,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看到片中老年高適對身邊童兒說“只要那些黃鶴樓的詩在,黃鶴樓就會在”,也特別感動。
高適關于黃鶴樓的話,恰恰說明了一種精神文化的力量,超越于具體的物質存在。這正是唐詩的力量、傳統文化的力量。只要那些詩還在,對盛唐的想象就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認就在。
《長安三萬里》對古詩詞的活化是成功的,較好地在歷史情境中展現了詩詞、詩人的命運:一是抓住當代人感興趣的詩人、城市和歷史時段;二是將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還原、呈現為當代人可理解的關系,其間當然包含了適度的虛構;三是尋求詩人心理狀態與當代人心理狀態的契合點;四是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傳承的意義,提升受眾的文化認同。
古詩詞的活化,說到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一種嘗試。只有古詩詞這樣的文化遺存活起來了,傳統文化才能真正融入我們今天的生活。
閱讀原文
作者丨方笑一(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
來源丨解放日報
編輯丨錢夢童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