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在海外訪學的過程中,尤為關注各地博物館中有關中國文化的展覽和元素,發現中國藝術中內蘊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力量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挖掘。
2023年3月至6月,首個中國文物赴美展“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1368—1911)”在紐約向公眾開放。該展對明清500年來的花鳥畫派進行系統梳理,探討了其承載的自然觀、生命觀和價值觀,并以天人合一的人文內涵及優雅形式詮釋了“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與美好生活”的主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還曾策劃“幽居有伴:中國藝術中的隱逸與交游”主題特展,匯集從11世紀到21世紀的120多件繪畫、書法和裝置作品,探討中國藝術如何詮釋、表現“孤獨與團結”的雙重主題,啟發人們積極思考破解時代困境之策。有國際媒體評論,從中國藝術中感受到了“一種讓人奇異地感到安心的確定性”。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相關藏品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青睞。它們正努力以多種方式加以開發利用,主要做法有:
一是舉辦特展,集中優勢館藏,策劃專門展覽。例如,德國德累斯頓銅版畫博物館在2021年首次將17世紀、18世紀的中國藝術藏品對外展出,包括120多幅康熙至雍正時期的姑蘇版畫、1000余幅明末至清初江南和廣東地區的民間繪畫作品,以及800幅歐洲畫工模仿的中國風版畫等,展示了明清以來中歐之間活躍的商貿文化交往,證明了中國文化對西方審美的深遠影響。
二是組織巡展,利用博物館之間的合作協議,在不同地區進行巡回展示。例如,美國亞洲學會舉辦了以中國陶瓷為亮點的亞洲文明成就展,先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辦展,之后遠赴西班牙。
三是依托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對中國文物、文獻進行專業修復并實現電子化上網。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將200多張“中國紙神專藏”進行了文物級別的修整,添加英文解說,然后悉數上網,供全球研究者免費下載使用。
在國內,上海博物館與來自法國、英國、美國、荷蘭和葡萄牙等國家的12家知名博物館、收藏機構聯合舉辦“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講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歐貿易與文化交流。中國是早期全球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自古代絲綢之路開辟以來,中國人就以開放兼容的胸襟,努力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
在世界各地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高質量的中國文博館藏日益成為全球共享的文化資源。但從可持續發展與創建更美好生活的愿景著眼,仍有一些問題有待破解。
首先,研究和展示的品類不夠豐富,不利于立體、全面展示中國文化。中國書畫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占有鎮館之地位,相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比較充分。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推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英國大英博物館展出東晉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都曾引起極大轟動。但大體來看,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展過于聚焦書法、繪畫兩大品類的展覽,雖極具中國特色,卻不足以充分呈現中國文化的真實全貌。原本歷史悠久、地域特色多元、立體的中國藏品,如陶瓷、青銅器、服飾、雕塑、刻印等,還沒有得到全面、充分地展示。
其次,展陳方式未能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有機會跨越地域和時間的阻隔,隨時隨地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博物館也因此獲得新機。但不少老牌博物館由于各種原因,在中國文物的展陳方式上還未能及時更新換代。比如,大英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對中國藏品的展示,仍以傳統櫥窗展示為主,缺少在線信息分享和手機互動程序。這對觀眾觀展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再次,現存海外的中國文物質量上乘、數量巨大,需要培養更多的專業研究力量。很多國外機構缺乏相關的專業研究隊伍,在展覽策劃和活動推廣上面臨兩大困難:一是有藏品有展覽,但缺乏準確的專業解讀。2019年,大都會博物館用年畫來展示中國民間信仰,多幅作品在年代和產地的標注上都有失誤。二是缺乏專業的策展人和研究者。美國菲爾德博物館藏有3000多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民間繡品,但一直沒有整理展出過,更談不上專業研究。
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是一項需要久久為功的重要使命。中國文物在海外所遭遇的這種“冷藏”困局,呼喚著中國文博界的積極介入與作為。
一方面,要努力拓寬中國文博藏品的種類,深入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我們有很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刺繡、雕版印刷、皮影戲、手工造紙等,戲曲、民樂和民間游藝也為海內外民眾所喜聞樂見。這些民間藝術雅俗共賞,是民心相通的極好載體和媒介。
可通過參與國際性民俗展演、與商業活動合作展售連臺、與手工業者合作制作旅游紀念品等,將中國人民心靈手巧的偉大創造推向全球人文交流的前臺,讓具象化的中國故事既被聽見,也被看見。建議研究加入全球化“知識共享許可協議”,推出更多網上共享電子資源,讓中國文化“365天在線”。
另一方面,要推動國內各大博物館積極走向世界文化交流前沿,廣泛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意義。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見證物的收藏與展示機構,是國家形象建構的生力軍。國內各大博物館應深入參與包括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內的國際博物館官方平臺建設,共享學術研究成果和文博資料,派遣學術專業人士參與項目合作。在國際重大活動中,可呼應全球話題,推出中國內容,提出中國視角,講好中國故事。
同時,國內各大博物館還有必要與海外相關博物館在展覽、研究項目和管理人員等方面,建立穩定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包括在策展上予以指導或協助。
正如國際博物館協會所強調、所期待的,“作為在我們的共同社會中受信任的機構和重要因子,博物館具有獨特的地位,可以創造聯動效應,促進積極變化。所有博物館都可以在塑造和創造可持續未來方面發揮作用”。
閱讀原文
作者丨李明潔(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上海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基地研究員)
來源丨解放日報
編輯丨趙一航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