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的愛國思想和教育理念,實業建設思想,尤其是其國際視野,時至今日,仍熠熠生輝,不失其歷史價值和借鑒意義。用歷史紀年記錄發生的重大事件,史學界早已有之,如《萬歷十五年》《庚子紀事》等。1903年是農歷癸卯年,是年張謇“東游”(考察)日本,是他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社會改革思想活動中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對其之后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思想,社會變革活動等均產生重要影響。
癸卯東游考察
1882年,日本一手挑起朝鮮壬午兵變。張謇隨總兵吳長慶前往朝鮮“平亂”,他同時任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斗智斗勇”,由此相識。幾十年過去,張謇在此次癸卯東游訪問東京時,在友人的介紹下兩人又不期而遇。竹添進一又名竹添進一郎、竹添光鴻,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退休后以讀書自娛,這位老牌軍國主義分子,收藏有半部唐代版《楊雄傳》和宋、明版本書籍。竹添一生周游中國大江南北,著有《峽云棧雨日記及詩草》,其女婿就是此次接待張謇的嘉納治五郎。
張謇畢竟是位愛國者,他與竹添彼此相見之時,十分感慨“壬午、癸未間在朝鮮時,與竹添往還……余方三十,馬山、水原行軍之旌旗,漢城駐節之幕府,閉目凝想,猶若見之。國勢反復,殆如麻姑三見東海桑田矣。可勝感嘆。”
這次“癸卯東游”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國考察。正如張謇對竹添進一郎、嘉納治五郎所言:“學校形式不請觀大者,請觀小者;教材書不請觀新者,請觀舊者;學風不請詢都城者,請詢市、町、村者;經驗不請詢已完全時者,請詢未完成時者;經濟不請詢政府及地方官優治補助者,請詢地方人民拮據自力者。”這種考察方式在今天來看也是極為罕見的。
考察記錄詳盡
張謇久存考察日本的想法,他“自丙戌會試報罷,即謂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甲午后,乃有以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之思,經畫紡廠。又五年而后有效。此時即擬東游考察。會世多故,讒言高漲,懼不勝描畫而止。”“今年正月,因大阪博覽會,日本駐江寧領事邀請遂決計‘東游’考察。”
張謇這次參察目標很明確,他對隨他訪日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說:“吾此行遍觀各學校之導……來觀實業、教育”,他要“虛往實歸”。要把日本明治維新三十多年來實業、教育的經驗教訓帶回國,加以好好研究,好的、成功的吸取,教訓作為借鑒,要把中國的教育搞上去,實業發展起來。
“癸卯東游”考察是從是年四月二十六日正式起程,此日開始,到六月初六,回到上海,前后歷時60天。幾乎天天坐船,在海上航行,風浪顛簸,而陸上坐人力車、馬車,他當時已51歲了,飲食隨便,大多是日本便當,很少是中餐,有時到學生食堂用餐。這種考察從聽、看、體驗,幾乎都親自體驗嘗試了,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考察。在60天的“東游”中,據粗略統計:他的足跡所至,遍及長崎、馬關、大阪、神戶、土佐、筑地、京都、奈良、東京、上野、仙臺、青森、函館的市、町、村。考察的學校、從幼兒園到市、町、村小學、聾啞學校、工藝學校、美術學校、語言學校。私立、公立的都有。張謇深入教室、課堂聽課,到學生宿舍,理發室、洗漱室、廁所察看;閱看學童作業系、積木、折紙等;與老師談話,詢問老師的任教科目、待遇。事無巨細,一一詢問。這種考察與張謇一生重視教育、實業、修身、健身等密切有關。據不完全統計,這次考察的學校不下20多所,參與考察的項目中與學校、實業有關的部門不下17個。
張謇馬不停蹄地考察了日本的許多工廠企業、水族館、牧場、農林場、紡織和染織廠。在到達大阪第二天,張謇參觀了大阪日本國內第五次勸業博覽會。在此,他觀看了日本農業、園藝、林業、礦冶、化學工藝、染織工業、制作工藝、機械、教育、學術、衛生、經濟、美術及美術工藝等十門八館陳列物品,以及中國三江(江蘇、浙江、江西)、鄂、湘、齊、蜀、閩六省陳列品。張謇認為日本大阪勸業博覽會為日本“官帑經理民間農工實業為第一會,非精能者不以入會。中國六省展品若六國,雜然而來,展地狹小而不敷用,未將精品送展。”他還舉海門墨核雞腳之棉,呂泗真梁之鹽“皆可與五洲名產爭衡,未能送展”十分可惜。張謇認為展會中“機械、教育出于學校生徒制者,最可羨慕”“美術以刺繡為最精,畫平常,不足展也。”他后來在南通重刺繡,與此不無關系。
在大阪,張謇專門拜訪大阪府知事,請其介紹農工場,請在《朝日新聞》任事的專家介紹北海道土地、林木開發的情況。張謇將北海道開發與通海墾牧公司開發比較了異同,認為北海道“田不盡方,河渠因地勢而曲折,其不同而關系最大者,北海道故有大林,而墾牧公司地止荒灘。北海道無堤,而“我之墾牧公司地非堤不可”。張謇感嘆欽佩之余,深感創業之艱難。“我墾牧公司初建,有排抑之人,有玩弄之人,有疑謗之人,有抵拒撓亂之人。清弭桿圉,艱苦尤甚。”對清朝專制壓制實業表示苦不堪言。
張謇還參觀了博覽會機械館,通運館,大阪水道、淀河、筑港三大水利工程圖示、參觀鐵工所、浚深機械船以及大阪株式會社有關銀行。張謇主張仿日本,金融實行金本位。他說:“中國不行金本位制,徒使大量黃金流入外人之手,中國工廠、商家、企業無資金發展。此其道有二:一則有所附而取;一則商失其暫時自便漲縮之利,而士農工得永久其便。”
考察后的主張
張謇考察日本教育、實業時,一直堅持他的有關主張。
一、為官為商應有不同理念。張謇認為“中國目前興學之要,普通重于專門,實業亟于名哲。”認為“日本士大夫為官為商,聽其人志愿。方為官則一意官之事,及為商則一意商之事。華士大夫則方官而有商略,方商而有官式。”對洋務運動中“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人官僚化持保留態度。他在1910年醇親王接見時講:“雖不做官,但仍為民做事,亦是這個意思。”張謇大力興教育和興辦實業,艱苦備嘗,為推進南通近代化奮斗了一生。
二、主張男女平等,張謇參觀日本許多學校后,發現日本教育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和現象。例如,在東京一所高等小學,校長對張謇說:“女子宜靜肅,男子宜壯勇。”張謇以是知日人不尚男女平權之說,認為日本資本主義還保留濃重的封建主義。
三、認為凡事有利有弊,要權衡利弊得失,不可因噎廢食。張謇說封建官制“性質,習慣有一大病,則將舉一事,先自糾纏于防弊。不知蟲生于木,弊生于法。天下無無蟲之木,亦無無弊之法,見有蟲則去之,見有弊則易之,為木計,為法計,雖圣人不過如是”。主張以法治國、以法治事。但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他的這一想法主張根本行不通,做不到。
四、反對崇洋媚外,主張自力更生。張謇考察日本時,認為日本經過明治維新30多年,有成功可取的,但也有許多落后的。除了男女教育欠平等,在市政建設方面也未盡滿意,他特別批評京都城市衛生最差,溝渠污水橫流,惡臭難聞熏人,許多市、町、村街道不整潔。因此,反對盲目學習日本,效法日本。
五、立足中國自主、自立、自強,尤其強調發展教育,主張開啟民智是中國未來必由之路。
張謇是帶著一顆愛國心去日本進行考察的。他參觀考察時,內心一直沉悶,深感國弱人欺,民貧受侮。他說:日本維新后一直以中國政令不修,“得行其遠交近攻之計”侵略中國,他說:“我之君臣上下,誠確有勾踐、種蠡堅忍自奮之圖,亦何嫌會稽持盈定傾節事之待……今日之受侮,皆我玉成之資也。茍不自立,人即朝摩而夕咻之。”
張謇目睹專制衰敗無救,主張立憲救國,立憲不成,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他毅然順應歷史潮流,“不再扶持落日”而是“手捧朝陽”,支持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民主共和偉大事業,并出任新生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立下了不朽功勛。
在日本實地考察兩月后,張謇賦詩《紀行》26首以志,感慨:“海上神山不渺茫,麻姑親自見滄桑。”他提醒國人“第一國人須記取,春帆樓上馬關前”“紀功炮彈卓碑題,月歲征清字可稽。底事不題風雨去,比為園屋遍巴黎。”希望中華民族牢記甲午國恥,奮發圖強。
總之,張謇癸卯東游日記無疑是一本活的教科書,是一篇教育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和實業界人士的好教材。
作者丨謝俊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來源丨團結報
編輯丨王藍萱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