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深入探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結合點,華東師范大學以“超限”理念回應時代之需,努力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
??“超限”理念是指超越局限、界限和極限,超越離散知識點、單一思維模式、單一思維體系,用“最大的原則性+最大的靈活性”培養拔尖人才、推動科研創新。在教育實踐中,重點強調“重思維、超學科”。以“超限”理念回應時代之需,就是以卓越育人引領教育模式躍遷、以卓越學術推動科研范式轉型,探索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高校建設新范例。具體來看,可以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強化“超越知識點的思維教育”,完善卓越育人體系。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提出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曾長期領先于西方,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曾提出意味深長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必須回應的問題。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應當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思維能力提升為牽引,把擁有健全的思維作為培養卓越人才的突破口。健全思維是走向卓越的基礎,其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至關重要,這四種思維單元能組成無數思維體系,就像四種堿基單元組成了無數生命基因。近年來,華東師范大學著力建設以“思維導向、前沿導向、英才導向、研究導向”為引領的課程體系,凸顯思維訓練、前沿知識融入、研究能力培養和智能技術深度運用,探索超越知識點傳授、超越學科專業的卓越育人模式。目前,已建成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識點,以思維訓練為特色的“金字塔型”超學科通識課程體系,以科技、人文、藝術三大模塊課程為底座,以“經典閱讀”課程群(以《共產黨宣言》《道德經》《幾何原本》《量子史話》四門經典導讀課為代表)作為塔腰,以揭示思維模式重大轉折和變化的“人類思維與學科史論課程群”為塔尖。借助“雙創”教育,持續強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將思維訓練、能力培養、精神錘煉有機融入育人生態。同時,加強教育效果評價環節的引導作用,探索建立“超越知識點、以思維水平評價為核心”的開放性考察考核機制。搭建思維教育虛擬教研平臺,建設思維教育的理論策源地、改革試驗田,推動形成“超限思維”培養的中國方案。
??二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探索“超限育人”未來形態。當前的人才培養注重融會貫通、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亟須突破知識和學科的界限。華東師范大學嘗試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探索建立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創新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高水平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平臺,不斷推動交叉學科優勢轉換為育人優勢。加大與企業、研發機構聯合建設培養機構、聯合培養高端人才的推進力度,聯合科技領軍企業擬定項目清單,試點設立項目制招生和培養單元,打破按一級學科設置招生培養的限制,在校企科研攻關中更新課程體系、創新育人模式,建立快速響應的緊缺急需人才培養機制。實施“超學科”項目化育人,還應當聚焦未來5~10年甚至更長遠的前沿科技、產業方向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破學制限制、專業限制、學分認定限制、學位授予限制,開展未來大學“超限育人”形態的前瞻性探索。
??三是以“超限制造”為范式,推動科研模式深刻轉型。從“超限”理念出發,我們于2018年9月正式提出“超限制造”概念,2019年12月被批準為上海市級重大科技專項,2020年9月,“超限制造”被列為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須強化突破的15項戰略前沿技術之一,2021年10月在紀念華東師大建校70周年Science專刊發布“超限”理念與制造方面的研究進展,2023年4月,“超限制造”專項下屬課題參加科技部主辦的“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斬獲最高獎。我們還據此建立“幸福之花”超學科發展框架,推動高質量學科跨界、交叉、融合和超越。按照“超限制造”面向未來、原創集成、多維輻射、引領變革的范式,華東師范大學強化有使命、有組織的科研,將主要科研方向聚焦世界科學前沿和未來重大需求,以“學科交叉研究、團隊梯隊研究、戰略導向研究和冷門絕學研究”為導向推動學術研究卓越發展。積極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布局一批重要領域科研創新平臺,主動對接國家實驗室重大科研任務攻關,開展重大專項籌劃與實施,支持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探索建立基礎研究特區和交叉研究特區,倡導通過發現既有規則的底層邏輯和局限,回到源頭重塑規則;同時轉變科研成果評價模式,以是否解決科學難題尤其是“卡脖子”難題、是否具有持續的創新策源能力、是否向創新人才培養資源有效轉化等標準來評價學術成果的質量和貢獻。
??總之,我們相信“唯卓越方可立足、不超限無以卓越”,積極探索從“超限制造”走向“超限教育”,努力推動構建不斷走向卓越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建設模式。
閱讀原文
作者丨錢旭紅(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
來源丨光明日報
編輯丨王越月
編審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