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海,博士,中國科學院國際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新疆干旱區水循環與水利用自治區重點實驗室主任,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站長。曾任職于中國、英國、泰國、日本與加拿大的各類研究所、大學、國際機構及咨詢公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支持項目、科技部973項目前期專項課題和科技部973計劃研究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等項目二十余項。多年來主要從事積雪資源、積雪水文與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等研究工作。原創性提出有效生態積溫反映冬季土壤物理性狀和植被動態變化的理論方法和體系,獨立開發了以有效活動積溫為核心的流域水文動力學模型,提出了量化氣象要素對流域基流和融雪徑流影響路徑與強度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主流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專著四部。完成的相關研究成果,近年來已被學術界廣泛參考應用和用于指導實際工程設計。2005年度獲得國際水產工程學會唯一的最高學術成就獎,2013年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中國天山獎”獲得者。
天山地區受大山體和西風環流的影響,擁有豐富的積雪資源,為區域提供重要水源。同時,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不斷向高寒山區擴展,暴露在雪崩危險之下的人口及基礎設施日趨增多,雪崩的風險顯著增強。系統地闡明氣候-積雪-雪災變化的動態變化仍然是一項科學挑戰。基于天山積雪雪崩研究站50多年的地面觀測,結合天山積雪特性地面調查、遙感反演及模型模擬方法,分析了溫度、降雪和積雪物理特征的雪候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天山最大積雪資源量出現在3月;在氣溫升高和極端降雪的情況下,融雪日期提前,雪的持續時間縮短,積雪溫度梯度減小,雪變質作用減弱,雪深增加,極端貧/富雪年的發生更為頻繁。同時分析雪崩與積雪和氣象相關的數據,量化了不同類型雪崩的危害,并描述了它們在大陸雪氣候地區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其結果表明表層干雪崩的特點是規模大、釋放頻率高。在雪季,雪崩的總體危險性隨時間呈單峰模式,最大的危險發生在2月下半月,當時積雪很深,氣溫升高。這些發現將有助于制定雪崩預防策略,為了解氣候變化對與雪有關災難的影響提供重要信息。